[发明专利]一种金属间化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5103.0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1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黄明亮;赵宁;张志杰;杨帆;黄斐斐;马海涛;赵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11/00 | 分类号: | C25D1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化合物 薄膜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金属间化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提供第一金属基底(10),所述第一金属基底(10)上采用电镀、溅射、气相沉积或蒸镀制备第一钎料金属层(12),第一金属基底(10)的材质为Cu、Ni、Pd、Au、Ag和Fe中的一种,第一钎料金属层(12)的材质为Sn、In、SnAg、SnAu、SnCu中的一种;
提供第二金属基底(20);
所述第一金属基底(10)和第二金属基底(20)具有相同的材质;
所述第一金属基底(10)为单晶或具有择优取向;
第一金属基底(10)和第二金属基底(20)之间施加直流电流以形成电流密度;所述电流密度定义为I/S,所述I为通过第一金属基底(10)的电流值,所述S为第一金属基底(10)的横截面积;
两金属基底之间的钎料发生钎焊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薄膜(30),金属间化合物薄膜(30)沿所述直流电流的方向具有单一取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以下步骤:
步骤一:第二金属基底(20)上采用电镀、溅射、气相沉积或蒸镀制备第二钎料金属层(22);
所述第一钎料金属层(12)和第二钎料金属层(22)具有相同的材质;
步骤二:第一钎料金属层(12)和第二钎料金属层(22)的表面涂覆焊剂(40);
步骤三:将第一钎料金属层(12)和第二钎料金属层(22)对准,面对面接触放置,形成一个组合体;
步骤四:将步骤三形成的组合体加热至所需温度下进行钎焊回流,直至第一钎料金属层(12)和第二钎料金属层(22)熔化后发生钎焊反应全部转变为金属间化合物;
所述电流密度不小于0.5×104A/cm2;
所述金属间化合物在钎焊回流过程中第一金属基底(10)上形成、生长;
所述第二金属基底(20)在钎焊反应后仍有残余;
所述第一钎料金属层(12)和第二钎料金属层(22)的总厚度为0.1~1000μm;
步骤五:去除残余第二金属基底(20),获得附着于第一金属基底(10)上的金属间化合物薄膜(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以下步骤:
步骤一:第一钎料金属层(12)和第二金属基底(20)的表面涂覆焊剂(40);
步骤二:将第一钎料金属层(12)和第二金属基底(20)对准,面对面接触放置,形成一个组合体;
步骤三:将步骤二形成的组合体加热至所需温度下进行钎焊回流,直至第一钎料金属层(12)熔化后发生钎焊反应全部转变为金属间化合物;
所述电流密度不小于0.5×104A/cm2;
所述金属间化合物在钎焊回流过程中于第一金属基底(10)上形成、生长;
所述第二金属基底(20)在钎焊反应后仍有残余;
所述第一钎料金属层(12)的厚度为0.1~1000μm;
步骤四:去除残余第二金属基底(20),获得附着于第一金属基底(10)上的金属间化合物薄膜(30)。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金属间化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密度的范围是0.5×104A/cm2~1.0×104A/cm2。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金属间化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密度的范围是1.0×104A/cm2~2.0×104A/cm2。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金属间化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密度的范围是2.0×104A/cm2~3.0×104A/cm2。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金属间化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密度的范围是3.0×104A/cm2~6.0×104A/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51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