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加氢装车尾气净化回收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6191.6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21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隋明明;王欢;曹毅;林金良;刘村;王元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00;B01D17/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荣红颖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装车 尾气 净化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行业苯加氢生产辅助工艺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苯加氢装车尾气净化回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苯加氢生产主要产品为纯苯、甲苯、二甲苯、非芳烃、C8-、C8+及重苯,分别设有独立的装车位及装车鹤管。装车过程中,受流速变化及温度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大量低沸点苯类产品介质蒸腾散发形成尾气,并自罐车装车口逸散至大气中。大量的苯类产品尾气逸散至大气中,对企业及周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对岗位职工及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此外,由于苯加氢生产线产品均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装车过程中的大量逸散的尾气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现有生产技术中,苯加氢尾气主要采用高空放散的措施进行处理,虽然减少了对岗位操作人员的健康影响,但是未能改善尾气排放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损失。
CN103861385A(201210527154.7)公开了一种用于苯加氢装置的真空尾气处理系统,包括真空泵和与真空泵相连的分离罐,还包括二次分液罐,二次分液罐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分离罐的出气口相连,二次分液罐罐体呈圆柱形,罐体内装有一块挡板和两个折流板,进气口位于罐体下部,出气口位于罐体的顶部,罐体下部装有排液管,排液管上有排液阀,罐体外包覆有保温层,排液管外装有加热管。这种真空尾气处理系统,通过二次分液罐除去尾气中的液体,但无法对尾气进行回收处理。
CN202638033U(201220328775.8)公开了一种苯加氢尾气处理消烟装置,它包括气液分离器和火炬燃烧器,气液分离器的排气口通过放空管与火炬燃烧器相连,气液分离器的底部设置有液体出口,该装置还包括集液管,集液管的一端连接在放空管的底部,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相连,所述的集液管上连接有收集管,收集管的末端连接有废芳烃回收罐。该装置用于 苯加氢尾气处理系统中,结构简单,成本造价低,通过集液管可以排出进入火炬前放空管底部积存的液体,避免火炬系统因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的黑烟,但无法对尾气进行回收处理。
迄今为止,未发现苯加氢系统尾气净化回收工艺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苯加氢装车尾气净化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苯加氢装车尾气净化回收方法。该装置或方法净化效果好、回收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苯加氢装车尾气净化回收装置,包括:
尾气风机,用于将苯加氢装车过程中自装车口逸散出的含苯尾气引入N个吸附罐;
N个吸附罐,各含苯尾气进入口均与所述尾气风机出口连接,内部均装有吸附剂,在所述N个吸附罐中完成所述含苯尾气中的苯类介质的吸附以及解吸;
净化气体排放管路,与所述N个吸附罐的净化气体排出口连接,用于排出所述N个吸附罐中经所述吸附剂吸附后的净化后气体;
解吸蒸汽输入管路,与所述N个吸附罐的解析蒸汽进入口连接,用于向所述N个吸附罐中提供解吸蒸汽以将吸附于吸附剂上的苯类介质解吸出来;
含苯蒸汽排出管路,与所述N个吸附罐的含苯蒸汽排出口连接,用于排出从吸附剂上解吸出的含苯蒸汽;
冷凝冷却器,入口与所述含苯蒸汽排出管路的出口连接,用于将所述含苯蒸气冷却成液态的含苯废水;
油水分离槽,与所述冷凝冷却器的出口连接,用于分离来自所述冷凝冷却器的含苯废水中的油和水;
苯储槽,设置于油水分离槽4下方,与所述油水分离槽的油出口连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油水分离槽上层的油状苯类介质;
所述N大于等于1。
在上述净化回收装置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装置还包括废水收集槽,设置于所述油水分离槽下方,与所述油水分离槽的废水出口连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油水分离槽下层的废水;回收泵,与所述苯储槽连接,用于将苯储槽中的苯类介质回收至粗苯原料槽而重新得到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61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