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车用空气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68426.5 | 申请日: | 2015-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6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秦柳;陈明钟;虞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格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F24F13/28;B01D46/00;B01D53/02;A61L9/2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5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空气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过滤、除尘净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车用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逐渐走进万家,人们出行也越来越依靠汽车。由于汽车在行驶时是一个密封且体积较小的空间,其空气对流较差,由于此原因,汽车座椅皮革分解的甲醛、车内吸烟释放的pm2.5等有害物质能极大的危害乘车人的健康。
现有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其净化空气的模式与非车载空气净化器没有较大区别,均是通过风道与风轮来实现对空气的吸取与净化,例如公开号为CN103538445A的中国专利“车载空气净化器”,其包括第一风道板12、第二风道板22以及风轮20;又如公开号为CN103411276A的中国专利“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其也包括由后进风口8与二侧进风口19构成的进风通道与风机5。若需要设置风道,则使得车载空气净化器的体积明显增大,不适合在狭小的汽车内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体积小同时净化效率高的高效车用空气净化装置。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高效车载空气净化装置,其包括由顶壳与底壳构成的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环形电路板、风扇与过滤组件;所述顶壳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风扇设置于过滤组件与顶壳之间;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由下至上排列的粗效过滤网、纤维滤膜以及活性炭。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滤膜为由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直径为40-2000纳米的纤维构成。
进一步地,还包括上盖与下盖,所述下盖包括下环形边沿以及由下环形边沿向下延伸的下圆柱形容纳部,所述上盖包括上环形边沿以及由上环形边沿向下延伸的上圆柱形容纳部;所述过滤组件与风扇均设置于上圆柱形容纳部内,所述环形电路板设置于上环形边沿上表面;所述上圆柱形容纳部插入下圆柱形容纳部内并使得上环形边沿下表面与下环形边沿上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还包括格栅,所述格栅设置于上盖与顶壳之间;所述格栅下表面还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还填充有香薰。
进一步地,所述顶壳外表面还设置有按钮以及多个指示灯,指示灯亮起个数根据风扇风量强度变化而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顶壳外表面还设置有用于显示车内环境参数的显示屏。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底面还设置有防滑垫。
进一步地,所述顶壳与底壳均成半球状。
本发明的高效车载空气净化装置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省去了风道的设计,空气直接由底壳经过过滤组件后通过顶壳散发出去使得车载空气净化装置体积更小;
2、通过上盖与下盖的结构设计,使得环形电路板、格栅、风扇、负离子发生器、过滤组件等均能较好的集成于上盖与下盖中,进一步缩小车载空气净化装置体积;
3、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直径为40-2000纳米的纤维制成纤维滤膜,其过滤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高效车用空气净化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高效车用空气净化装置的底壳仰视图。
图中:1-风扇,2-负离子发生器,3-显示屏,4-指示灯,5-按钮,6-顶壳,7-电源接口端,8-格栅,9-环形电路板,10-上盖,11-过滤膜,12-下盖,13-底壳,14-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高效车用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呈半球状的顶壳6以及底壳12,顶壳6与底壳13组合成球状的外壳。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风扇1、环形电路板9以及过滤组件11。风扇1开启后使得空气被吸入外壳内,空气经过过滤组件11过滤后经由顶壳6散出。
顶壳6上形成有多个出气孔60,多个出气孔60排布成类似多个花瓣的形状;底壳13上也形成有多个进气孔130,多个进气孔120在仰视图上形成围绕底壳中心均匀排列的水滴状。出气孔60和进气孔120的形状一方面使得进气出气较为通畅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发明的车载空气净化装置具有较好的外观。
本发明中为减小车载空气净化装置的体积、便于固定和安装各零部件,在顶壳和底壳之间安装有上盖10和下盖12。上盖10包括上圆柱形容纳部100以及由上圆柱形容纳部100顶端向外延伸形成的上环形边沿101;下盖12同样包括下圆柱形容纳部120以及由下圆柱形容纳部120顶端向外延伸形成的下环形边沿121。上圆柱形容纳部100可插入下圆形容纳部120内并使得上环形边沿101的下表面与下环形边沿121的上表面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格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格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84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