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有机化学品暴露水平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74043.9 | 申请日: | 2015-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9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济宁;周林军;冯洁;林春骏;石利利;范德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 |
地址: | 21004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处理 系统 有机 化学品 暴露 水平 预测 方法 | ||
1.一种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有机化学品暴露水平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待研究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暴露场景资料,根据已知资料中的参数计算未知参数和质量流;依据所述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初沉、厌氧、好氧、二沉基本流程,及化学品在所述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中吸附、表面挥发、曝气挥发所涉及的大气、水、悬浮固体、沉积污泥4种环境介质,构建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概念模型图,再基于质量守恒方法建立11箱预测模型,根据各箱中化学品浓度和环境介质平流流速和扩散流速,计算化学品在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中的降解率,及向各环境介质中的排放浓度、排放系数,进而预测所述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有机化学品暴露水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概念模型图包含:
11箱,分别为(0)外部环境、(1)上方空气、(2)初沉池水体、(3)初沉池悬浮颗粒、(4)初沉池污泥、(5)曝气池水体、(6)曝气池悬浮颗粒、(7)二沉池水体、(8)二沉池悬浮颗粒、(9)二沉池污泥、(10)厌氧池水体、(11)厌氧池悬浮颗粒;
2种生物降解方式,分别为厌氧生物降解性、好氧生物降解性;
18个平流过程,分别为STP上方空气流入、STP上方空气流出、原水溶解态化学品流入初沉池、原水吸附态化学品流入初沉池、初沉池溶解态化学品流入厌氧池、初沉池吸附态化学品流入厌氧池、厌氧池溶解态化学品流入曝气池、厌氧池吸附态化学品流入曝气池、曝气池溶解态化学品流入二沉池、曝气池吸附态化学品流入二沉池、二沉池溶解态化学品流出、二沉池吸附态化学品流出、初沉池悬浮颗粒沉降为污泥、初沉池污泥的排出、二沉池悬浮颗粒沉降为污泥、剩余污泥的排出、二沉池污泥回流至厌氧池、污泥回流过程中水的回流;
8个扩散过程,分别为初沉池挥发、厌氧池挥发、曝气池挥发和曝气、二沉池挥发、初沉池污泥吸附、厌氧池污泥吸附、曝气池污泥吸附、二沉池污泥吸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1箱预测模型为11元1次线性方程:
其中A(i,j)指i箱到j箱环境介质的平流流速,单位为m3.s-1;X(i,j)指i箱到j箱环境介质的扩散流速,单位为m3.h-1;ki指第i箱中生物降解一级动力学常数,单位为s-1;Vi指第i箱的体积,单位为m3;C(0,2)值STP进水中化学品溶解态浓度,单位为g/m3;C(0,3)——STP进水中化学品吸附态浓度,单位为g/m3。
计算各箱体平流流速A(i,j),同时利用逸度理论分别计算各环境介质扩散流速X(i,j),最后用matlab或excel软件求解得到各箱体中化学品浓度Ci。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研究废水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暴露场景资料包括环境条件参数、池体容积参数、废水水质参数、污泥参数、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条件参数包括空气温度、水温、空气高度、风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容积参数包括池高、池面积、池体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水质参数包括原水BOD5、原水悬浮固体浓度、原水悬浮固体密度、原水悬浮固体有机碳分数。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参数包括污泥停留时间、污泥密度、污泥有机碳含量、污泥吸附平衡半衰期、污泥悬浮固体浓度、污泥有机碳分数。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参数包括分子量、蒸汽压、水溶解度、厌氧生物降解速率、好氧生物降解速率和吸附系数、排放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未知参数和质量流包括亨利常数、污泥-水分配系数、气-水分配系数、污泥需氧量、污泥产量、剩余污泥量、进水化学品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404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