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打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75184.2 | 申请日: | 2015-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0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朱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精成车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62 | 分类号: | B60R1/06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0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视镜 驱动器 打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是一种汽车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打滑机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后视镜作为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配件,其为汽车行进过程提供良好的侧面和后方视野,是驾驶人员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而现有的汽车驾驶座往往需要依据不同驾驶人员的身高和体型的差异进行位置调整,因此就要求汽车后视镜需要进行角度调整,从而满足不同驾驶人员最佳的侧面和后方视野。
上述的汽车后视镜角度可调通常是在汽车后视镜的镜壳内设置用于带动镜面转动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由设于镜壳内的驱动器和传动机构带动,由此实现镜面相对镜壳转动,进一步地,设置多个旋转轴,实现多个方向的转动。但是该现有技术的汽车后视镜,在旋转轴转动至极限位置时容易导致镜面破裂。
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上述的旋转轴转动至极限位置导致镜面破裂的技术问题,通常在传动机构和旋转轴之间设置打滑机构,通过打滑机构使传动机构与旋转轴脱离,解除传动,从而保证镜面不会由于传动机构运行至极限位置时继续施力而导致破裂。
但是该现有技术的打滑机构的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因此成本较高、装配困难,同时由于零件过多也进一步地增加了故障率。另外,所述的打滑机构需要安装于容积有限的后视镜壳体内,因此过多的零部件就导致各零部件的体积较小,这也进一步地加大了零部件的制造难度、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后视镜镜面驱动器上的结构简单且当镜面转动至极限位置时能有效防止镜面由于转动过行程而破裂的打滑机构。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打滑机构,它包括转动轴,依序套于转动轴上的直齿轮柱和斜齿盘,以及设于转动轴上用于限制直齿轮柱和斜齿盘轴向移动的限位机构,所述斜齿盘上设有用于带动直齿轮柱转动的主动摩擦面,所述直齿轮柱上设有与主动摩擦面相配合的从动摩擦面,所述主动摩擦面和从动摩擦面之间形成驱使直齿轮柱和斜齿盘联动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最大值小于直齿轮柱转动至极限位置时的阻力。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打滑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通过斜齿盘转动带动直齿轮柱,二者之间是通过相互贴合并压紧的摩擦实现的,因此当镜面转动至极限位置时,随着力的增大克服斜齿盘和直齿轮柱之间的静摩擦力时,所述斜齿盘和直齿轮柱相对转动,即实现了打滑,由此使驱动器和镜面之间的传动机构通过斜齿盘和直齿轮柱的打滑实现脱离,从而防止镜面过行程而破裂,所述的斜齿盘和直齿轮柱的静摩擦力的上限可以依据压力和表面摩擦系数进行调整,因此厂家出厂设置的阈值方便,其次,本发明结构简单,无需额外的感应器或者电子控制器实现传动的脱离,较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复杂的打滑机构更加的稳定可靠且廉价,并且由于零部件较少,因此,装配更加便捷,故障率低,且零件成本较低。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直齿轮柱上近斜齿盘的一端设有直径小于直齿轮柱的圆台,所述圆台与直齿轮柱之间形成台阶面,斜齿盘上设有与圆台相配合的中心孔,斜齿盘近直齿轮柱的下端面作为主动摩擦面与作为从动摩擦面的台阶面紧配合。通过圆台,使斜齿盘不与转动轴直接转动摩擦,防止转动轴的损害,其次通过中心孔与圆台配合,可以使斜齿盘和直齿轮柱同轴度更好,避免了由于同轴度的不同导致二者的摩擦面的各个位置的压紧力不同,影响摩擦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孔的孔内壁作为主动摩擦面与作为从动摩擦面的圆台外侧壁紧配合。通过中心孔的内侧壁作为从动摩擦面,圆台的外侧壁作为主动摩擦面,因此减少或者避免斜齿盘的下端面作为主动摩擦面与作为从动摩擦面的台阶面抵靠产生摩擦力的需求,也就是说,减少或者避免了斜齿盘和直齿轮柱之间的轴向压紧力。这也减轻了定位机构上受到的轴向力,提高了定位机构的使用寿命。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转动轴上的卡柱和卡簧,所述卡柱、斜齿盘和直齿轮柱依序堆叠,卡柱的一端与斜齿盘相抵靠,卡柱的另一端与转动轴上的定位轴肩相抵靠,所述卡簧与直齿轮柱背离斜齿盘一端相抵靠,所述转动轴上设有与卡簧相配合的卡槽。
作为优选,所述卡柱与定位轴肩之间设有弹性体,且卡柱上设有容置所述弹性体的容置槽,弹性体的一端与容置槽的槽底相抵靠,弹性体的另一端与定位轴肩相抵靠。通过弹性体可以提供较大的周向力,因此,也就提高了环形凸缘与环形凹槽槽底的最大静摩擦力,同时也提高了台阶面与斜齿盘近直齿轮柱的下端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精成车业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精成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51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