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组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融合蛋白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75723.2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3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胡接力;黄爱龙;陈江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C12N15/62;C12N15/63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16***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 接头肽 融合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功能蛋白 红色荧光蛋白 水泡口炎病毒 乙肝病毒核心 氨基酸序 接头两端 重要意义 式中 融合 研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从N端到C端依次含有蛋白(X)、接头肽(L)和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Bc),所述接头肽(L)的氨基酸序列为:Gly‑Ser‑(Gly‑Gly‑Gly‑Gly‑Ser)n,式中所述n是2~20的整数,所述接头肽(L)的C端连接于HBc的N端,所述蛋白(X)的C端连接于接头肽的N端。其中n等于9或18,所述蛋白(X)为红色荧光蛋白或水泡口炎病毒G糖蛋白。连接HBc与功能蛋白,能达到同时保持接头两端蛋白的功能的目的,解决了目前还没有功能蛋白与HBc融合后还能同时保持两种蛋白的功能的难题,对于HBV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涉及一种融合蛋白,具体涉及一种重组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融合蛋白。
背景技术
融合蛋白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在自然状态下互相分离的蛋白质融合到一起,被融合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同一条氨基酸链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达。融合蛋白在生命科学相关研究领域及生物产业均有广泛用途。
将两种蛋白质融合表达,通常的方法是将编码这两种蛋白的DNA序列按顺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融合的DNA分子,将该DNA分子转入细胞后,在真核启动子的驱动下,即可转录出相应的mRNA,继而以这些mRNA为模板,利用细胞的翻译机器产生融合蛋白。
构建融合蛋白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保持被融合各部分的功能。如果两种蛋白仅仅是在一级序列(氨基酸)水平的物理融合,而融合后的蛋白不能还原被融合的两部分的功能,那么这种融合蛋白的价值将非常有限。为了保持被融合部分的各自功能,首先需要保持融合部分的各自正常结构,因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为了使两部分各自形成正确结构,可以采用一些方式将这两部分进行适当分隔,以尽量减少两部分间的相互干扰,通常,这些方式是利用一些氨基酸接头置于要融合的两部分之间,以达到分隔效果。作为接头的氨基酸一般是柔性和不带电荷的亲水性氨基酸,常用的是甘氨酸(Gly)和丝氨酸(Ser),由这两种氨基酸按一定顺序排列,并重复不同次数,即可形成各种接头,这些接头的长度通常从6-45个氨基酸不等。然而,采用这些形式和长度的接头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达到保持融合蛋白各部分功能的目的。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HBc)是乙肝病毒的一种结构蛋白,它是病毒核心颗粒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病毒核心颗粒通常由240个核心蛋白组成。核心颗粒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场所,在无核心颗粒或者核心颗粒不完整时,病毒DNA的复制将无法进行,因此,HBc也是乙肝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判断HBc的功能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看其表达能否支持病毒DNA的复制。
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是常用的标记蛋白,因能在被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激发时分别发出绿色和红色荧光,故常用来与其他蛋白质融合,以方便观测其他蛋白质的生物学行为。GFP或RFP的功能是否正常,主要在于其是否能在被激发时发出绿色或红色荧光。
Weigand等人(J Gen Virol,2009)曾将GFP融合到HBc上,结果发现该融合蛋白能保持GFP的正常功能(发绿色荧光),但不能保持HBc的正常功能,即不能形成核心颗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重组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融合蛋白。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重组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从N端到C端依次含有蛋白(X)、接头肽(L)和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Bc),所述接头肽(L)的氨基酸序列为:
Gly-Ser-(Gly-Gly-Gly-Gly-Ser)n,式中所述n是2~20的整数,所述接头肽(L)的C端连接于HBc的N端,所述蛋白(X)的C端连接于接头肽的N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未经重庆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57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