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焦炭热反应性的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78126.5 | 申请日: | 2015-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58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鲍俊芳;陈细涛;薛改凤;盛军波;常红兵;陈胜春;崔会明;陈鹏;项茹;张雪红;宋子逵;詹立志;冯柏华;谢传斌;任玉明;王元生;万基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2 | 分类号: | G01N33/2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王和平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炭 反应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炼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炭热反应性的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高炉内焦炭在风口前的回旋区内激烈燃烧,燃烧产生的热能是高炉冶炼过程的主要热源,燃烧反应后生成的CO是高炉冶炼过程的主要还原剂。在高炉炼铁工艺中,焦炭的反应性影响风口区焦炭的燃烧速度、CO2与风口边界层内焦炭的反应速度、高炉热储备区的温度水平和铁矿石的还原速率等,焦炭的反应性指标越来越受到炼铁界的关注。
焦炭反应性的测试方法首先由日本提出,方法要点为:把200g粒度调整为19~21mm的焦炭,在1100℃与CO2气体(流量5L/min)反应2小时,根据重量的减量与反应前重量的比值得到反应性。由于该测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焦炭在高炉中碳溶反应条件,较之焦炭冷态强度M40和M10,其模拟焦炭在高炉块状带以后的劣化行为具有显著进步,因而,其提出后受到焦化和炼铁界的普遍关注和迅速推广应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冶金工业部和鞍山热能研究所在日本提出的测试方法基础上,起草并颁布了我国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方法国家标准GB4000-83,并经历了1996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其基本原理仍遵照日本原方法,现有国家标准将试验用焦炭的粒度确定为23~25mm。由于上述焦炭反应性的测试方法都是属于事后检测,如果检测结果表明焦炭质量达不到预期要求,则将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人们希望在配煤炼焦之前能够对焦炭热反应性进行预测。
目前对焦炭热反应性CRI的预测方法主要有:
1)通过MATLAB环境中regress、robustfit等函数对炼焦配合煤各指标如灰分(Ad)、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和胶质层厚度(Y),催化指数(MCIy)等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和总结;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配合煤煤质预测焦炭热反应性的预测模型。焦炭作为一种固体材料,其理化性能与微观光学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上述方法所选配合煤指标灰分(Ad)、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和胶质层厚度(Y)为表观工艺性质指标,未考虑到参与炼焦的各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结构,具有局限性。
2)也有将炼焦炉标准火道温度T作为焦炭热反应性预测方程一个影响因子的。
3)还有相当一部分炼焦企业通过小焦炉配煤炼焦试验,调整配煤比,考察试验焦炭热反应性,得到合适的配煤比,缺点是试验工作量大,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焦炭热反应性的预测方法,以在不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的情况下,较好地预测焦炭热反应性,根据预测结果,进而调整配煤方案,指导配煤炼焦实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焦炭热反应性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测定炼焦用各单种煤灰成分,计算得出配合煤碱度指数MCI;
2)测定炼焦用各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结构,计算得出配合煤中的粗粒镶嵌、中粒镶嵌、不完全纤维、纤维和片状组分含量之和M;
3)设定CRI=A+B*MCI+C*M,其中CRI为焦炭热反应性,单位为%;A、B、C为常数;
4)根据步骤3)的公式计算得到焦炭热反应性CRI的预测值。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方法公式简单、预测所需涉及到的因素少,对使用单位人力、物力条件的要求较低。
2)采用本发明方法计算得到的焦炭热反应性CRI预测值无论与试验得到的焦炭热反应性CRI还是实际生产所得焦炭热反应性CRI的契合度高,预测精度在±1%以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测定炼焦用各单种煤灰成分,计算得出配合煤碱度指数MCI;
2)测定炼焦用各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结构,计算得出配合煤中的粗粒镶嵌、中粒镶嵌、不完全纤维、纤维和片状组分含量之和M;
3)设定CRI=A+B*MCI+C*M,其中CRI为焦炭热反应性,单位为%,A、B、C为常数,通过将三组配煤炼焦试验或实际生产数据代入该公式计算得出;
4)根据步骤3)的公式计算得到焦炭热反应性CRI的预测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81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