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低温低碳氮比污水进行生物脱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81065.8 | 申请日: | 2015-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9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荣;施震东;何怡萱;唐庆杰;王璐;李佳慧;张玉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温 低碳氮 污水 进行 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污水进行生物脱氮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对低温低碳氮比污水进行生物脱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厂的污水进水具有低碳氮比的特点,其碳氮比(COD/TN)一般要远低于理想的10:1的生物脱氮要求,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脱氮会受到有机碳源不足的制约,并且在北方低温条件下硝化反应受到抑制,使得脱氮效果进一步弱化,导致出水总氮难以达标。目前较为主流的城市污水厂活性污泥法为缺氧-好氧工艺,其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维护简单、可有效脱氮等优势。
为强化缺氧-好氧工艺在低温条件下的生化效能,目前,人们主要关注调整工况参数(污泥龄和生物负荷)的工程措施,即通过保持活性污泥高泥龄、低生物负荷,以实现对难降解复杂有机物的有效去除,但污泥特性是通过环境条件的整体优化得以保证的,个别工况参数的改变难以长期维持理想的污泥性状,如因单独降低负荷则难以保持污泥较高活性和高污泥浓度,最终缺氧-好氧系统整体效能难以维持稳定。在现有工程应用中,也有通过强化好氧池(O池)的空气曝气强度来加强池内混合和剪切效果,但这样势必造成空气曝气的能耗浪费,且获得的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目前的缺氧-好氧工艺硝化、脱氮及有机污染物去除效能较低,使得出水的COD值、氨氮含量和总氮水平仍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对低温低碳氮比污水进行生物脱氮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多点进水的两级或多级缺氧-好氧工艺以及模块化生物膜组件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善低温条件下的出水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对低温低碳氮比污水进行生物脱氮的方法,采用缺氧池、好氧池交替布置、连续排列并连通的装置进行污水生物脱氮,污水原水分流进入到各缺氧池内,末端好氧池的出水分别回流至各缺氧池内,在各好氧池内设置生物膜组件维持活性污泥的生物量。其中,污水原水分点进水可充分利用每级处理工艺的处理能力,分点回流可均匀分布硝态氮浓度。
所述的污水原水的水温≤10℃,碳氮比COD/TN≤4;所述污水原水的COD值为200-300mg/L,氨氮含量为25-35mg/L,总氮含量为50-75mg/L,SS含量为200-300mg/L。
采用两级缺氧池、好氧池交替布置的装置进行污水生物脱氮,第一级缺氧池与第二级缺氧池的进水分流比按5:5或7:3操作;当污水原水COD/TN低于3:1时,污水经过第一级缺氧-好氧工段后有机碳源不足,通过增大原水向二级缺氧池的进水比例有效解决了该问题,第一级缺氧池与第二级缺氧池的进水分流比按5:5操作;当污水原水COD/TN大于3时,污水经过第一级缺氧-好氧工段后有机碳源相对充足,此时第一级缺氧池与第二级缺氧池的进水分流比按7:3操作。
采用多点内回流,解决了单点内回流造成的多级缺氧-好氧反应池内的硝酸盐氮分布不均问题,实现强化反硝化脱氮效果。控制末端好氧池的出水内回流比为2-4;当采用两级缺氧池、好氧池交替布置的装置进行污水生物脱氮时,第一级缺氧池与第二级缺氧池的内回流量之比与第一级缺氧池与第二级缺氧池的污水原水进水量之比相同。
所述的好氧池内进行空气曝气,并于液面下0.2-0.5m处浸没式悬挂厚度为0.3-0.6m的粒状介质生物膜组件,优选为0.5-0.6m。本组件为模块化组件,即,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依据实际工况与出水要求灵活选择覆盖的程度,具体可参考如下情况:采用两级缺氧池、好氧池交替布置的装置进行污水生物脱氮时,所述的生物膜组件选择在第一级好氧池与第二级好氧池的顶部全覆盖,或者选择在第二级好氧池末端局部覆盖。当低温季节(水温<10℃)时,为确保池内保温效果,可选择在第一级好氧池与第二级好氧池的顶部全覆盖;当仅为保证系统末端生物量时,可选择在距第二级好氧池末端1/4-1/3处覆盖,优选为1/3。
所述的生物膜组件的填充物质为页岩陶粒或不易堵塞的轻质多孔颗粒,挂膜后容重为0.95-1.05g/cm3,与污水密度相仿,可以在污水中呈现悬浮状态,适于微生物生长且不易堵塞,填料填充空间占组件总填充空间的70%-85%,优选为80%-85%。填料的粒径为10-20mm、容重0.36-0.8g/cm3、孔隙率≥45%、微孔内径不小于5μm的大或中孔发达的介质材料。
所述的页岩陶粒包裹在网格孔径小于0.8cm的滤网内,整体置于由不易腐蚀的高强度材料所构建的骨架中,再固定在好氧池内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10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乙烯生产中废碱液的处理方法
- 下一篇: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