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流一体式硝酸盐氮和氨氮同步去除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82099.9 | 申请日: | 2015-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2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彭永臻;杜睿;操沈彬;王淑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流 体式 硝酸盐 同步 去除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短程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技术在单级连续流反应器内处理硝酸盐氮和氨氮废水的装置与方法,属于废水生物脱氮技术领域,具体采用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将其从下到上分成短程反硝化反应区、中间水区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区,废水中硝酸盐氮在短程反硝化区以进水中有机碳源为电子供体将硝酸盐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经过中间水区后,亚硝酸盐氮和氨氮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区得到去除,实现污水脱氮。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盐氮,如炸药、肥料、果胶、金属加工等工业废水含有超过1000mg/L的硝酸盐氮。此外,核工业的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含高浓度硝酸盐氮的废水。核武器制造行业的放射性金属生产过程中,大量硝酸被用来清洗金属,所以排出废水中硝酸盐氮浓度高达50000mg/L。因此,硝酸盐氮的去除是处理这类废水不可避免的过程。去除硝酸盐氮的方法很多,如化学脱氮、反渗透脱氮及离子交换法脱氮等。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有前景的是生物脱氮法,即通过投加有机碳源,利用异养反硝化菌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
近来,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将目光逐渐转移到这一新的脱氮技术。厌氧氨氧化是指在厌氧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以亚硝酸氮为电子受体,氨氮为电子供体,将亚硝酸氮和氨氮同时转化为氮气的过程,如式(1)所示。该过程因其无需有机碳源、污泥产量低和无需曝气,可以大大减少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费用和污泥的处置费用;另外,其对废水的最大总氮去除率远高于传统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去除率。
NH4++1.32NO2-+0.066HCO3-+0.13H+→0.066CH2O0.5N0.15+1.02N2+0.26NO3--N+2.03H2O (1)
另外,在硝酸盐氮还原的反硝化过程中可以获取很高的亚硝酸盐积累。本课题组对反硝化过程亚硝酸的积累特性进行了一系列试验。采用SBR反应器,利用人工配水,以乙酸钠为碳源,最终亚硝酸盐的积累率达到80%以上,并且这种高亚硝酸积累特性能够稳定的维持,即可以实现短程反硝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过程)。之后将短程反硝化技术用于厌氧氨氧化出水的深度脱氮,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因此,对于含硝酸盐氮废水,可将其与含氨氮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如城市生活污水),硝酸盐氮通过短程反硝化工艺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再通过厌氧氨氧化技术进行脱氮,即可同步去除含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废水,可减少反硝化过程中碳源的使用量,并且可以降低活性污泥的产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含氨氮废水进行同步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短程反硝化技术(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过程)和厌氧氨氧化技术,提供了一种在单级反应器内对含硝酸盐氮和氨氮废水连续处理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连续流一体式硝酸盐氮和氨氮同步去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箱(1)、碳源储备箱(2)和上流式污泥床UASB反应器(3);进水箱(1)通过第一蠕动泵(1.1)与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底部第一进水口(1.2)相连;碳源储备箱(2)通过第二蠕动泵(2.1)与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底部第二进水口(2.2)相连;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3)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排泥口(3.1)、布水盘(3.2)、中间挡板(3.4)、第二排泥口(3.6)、承托板(3.7)、三相分离器(3.9)、溢流堰(3.10)、排水口(3.11)、排气口(3.12)、第一回流口(3.13)、和第二回流口(3.15);第一回流口(3.13)通过第三蠕动泵(3.14)与第二回流口相连;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3)被中间挡板(3.4)和承托板(3.7)分隔成短程反硝化区(3.3)、中间水区(3.5)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区(3.8);布水盘(3.2)中设有直径为2~6mm的圆形小孔;中间挡板(3.4)中设有分布均匀的直径为4~8mm的圆形小孔;承托板(3.7)设有分布均匀的直径为2~4mm的圆形小孔。
应用所述装置进行一种连续流一体式硝酸盐氮和氨氮同步去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20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