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一键操作手机功能的车载智能硬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83365.X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8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杨绵华;陆明;张荣康;叶翀;戴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B60R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霄***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操作 手机 功能 车载 智能 硬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智能硬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一键操作手机功能的车载智能硬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的生活重心由PC端转向了移动端,随着手机成为个人生活中心,手机在赿来赿多的场合被使用到,包括汽车。
中国现大约有1.4亿辆汽车,而绝大多数汽车没有安装车载电脑,即使安装了车载电脑的汽车,也因为使用习惯及系统落后等原因,无法解决大部分用户的车内移动需求。
此时手机作为车内的生活中心,担当了原来车载电脑的角色,协助用户解决车内音乐播放、网络电台收听、导航服务、电话服务等应用。
而在行车过程中,操作手机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而且交通规则也规定行车中不允许直接操作手机。此时如果想使用手机只有借助第三方工具来实现。
当前的解决方案有:
1、安装在汽车遮阳板位置的车载蓝牙电话,仅提供接听和拨打电话功能;
2、安装在汽车方向盘位置的车载蓝牙电话,仅提供接听和拨打电话功能;
3、放置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位置的车载蓝牙电话,仅提供接听和拨打电话功能;
4、放置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位置的车内盒子终端,通常通过人工座席的方式来提供导航、语音电话等服务。
综上所述各种现有的硬件装置,都无法实现在开车中操作手机,只能非常有限度的解决了通话问题,而很多开车的用户为了能在开车中操作手机,仍然冒险手动来控制手机;因此需要一种车载智能硬件装置让开车的用户可以通过本发明在不接触手机的情况下,安全、快速的操作手机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一键操作手机功能的车载智能硬件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一键操作手机功能的车载智能硬件装置,包括底壳、上壳,底壳卡钩在上壳的下面;上壳的一侧设置有表带,表带和上壳注塑为一个整体;表带远端的面上设置有多组对应排列的扣孔、近端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起;凸起之间为凹槽;
底壳的内侧面呈圆弧形;底壳的内侧面的弧度和方向盘的弧度一致;底壳的内侧面上粘贴有一层硅胶材质的背垫。
底壳的内侧面的下端外侧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金属材质的卡钩,卡钩与底壳注塑为一个整体;卡钩的外侧设置有容纳电池的电池抽屉;卡钩是金属材质,其长度是扣孔处表带厚度的2倍;卡钩与底壳外表面之间的倾角为65~70°。
上壳的正面上方设置有键盘,键盘上设置有多个按键。
硬件装置固定在方向盘上,使用低功耗蓝牙的通信方式可以一键打开手机APP;其供电方式是使用钮扣电池供电,不需要充电;其不需要开关机,且使用时间在6个月以上;
键盘上面有5个按键,分别对应手机中5个应用功能,每个按键具有三种定义,分别是单击、双击、长按。
本发明样式新颖、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功能多样,更加方便实用;此外本发明不需要开关机操作,可以最大程序的保证操作的便利性;它使用了极低功耗的待机及工作技术,保持随时发现状态,硬件中的驱动程序在不断扫描周边的手机,一旦发现到与它绑定的手机在通信范围之内,便可与手机自动连接上,这样一上汽车就可以使用本硬件操控手机,继而实现一键控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后视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参考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安装状态参考示意图。
图中:1、扣孔;2、表带;3、凸起;4、背垫;5、卡钩;6、电池抽屉;7、底壳;8、键盘;9、按键;10、上壳;11、手机;12、方向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扣孔1、表带2、凸起3、背垫4、卡钩5、电池抽屉6、底壳7、键盘8、按键9、上壳10。
底壳7在上壳10的下面;上壳10的一侧设置有表带2,表带2和上壳10注塑为一个整体;表带2远端的面上设置有多组对应排列的扣孔1、近端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起3,凸起3之间为凹槽。凸起3和凹槽的作用是增加摩擦力。
底壳7的内侧面呈圆弧形;底壳的内侧面的弧度和方向盘的弧度一致;底壳的内侧面上粘贴有一层硅胶材质的背垫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精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33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产生替代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