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逆向溶栓的快速交换双腔微导管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083526.5 申请日: 2015-02-16
公开(公告)号: CN104586473A 公开(公告)日: 2015-05-06
发明(设计)人: 田进文 申请(专利权)人: 田进文
主分类号: A61B17/22 分类号: A61B17/22;A61M1/00;A61M25/14
代理公司: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代理人: 毕强
地址: 10085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逆向 快速 交换 双腔微 导管 及其 使用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逆向溶栓的快速交换双腔微导管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急诊PCI术,是指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12小时内进行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首先在心脏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找出冠状动脉“罪犯”血管及其病变部位,对病变部位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植入支架,使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梗死相关心肌得以及早的再灌注和功能恢复。可以说,急诊PCI术为挽救急性心梗垂危的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一条绿色的通道,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临床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在ST段抬高的AMI中,90%以上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及时充分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急诊PCI术中,血栓的处理目前没有较好的办法。急诊PCI术中、术后仍有较高比例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究其原因与心肌微循环水平未达到彻底的灌注有关。临床上这种心肌微循环障碍常称之为“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机制最主要原因是远端血栓性栓塞,因而在治疗上必须对血栓进行相应的处理,不对冠脉内血栓采取一定的清除措施而直接球囊开通冠脉存在严重的弊端。

解决血栓问题的手段,通常包括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其中,物理方法有:即血栓抽吸及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化学方法有: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血栓抽吸从原理上说并不能清理远端血管床里的微小血栓,负压抽吸过程也存在损伤血管内皮和将部分血栓推挤到远端的风险,这会加重微循环障碍,循证医学已经证明血栓抽吸不能使患者受益;远端保护装置己被指南否定;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理论上也只能抑制新的血栓形成,不能直接溶解己有血栓。

直接清除血栓的化学治疗手段是药物溶栓,目前的溶栓方案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给药和经指引导管给药,但这两种溶栓方式均需给予全量溶栓剂,如尿激酶应用剂量是150-200万单位,因而大出血副反应发生的机率较大,静脉溶栓与PCI术相结合的治疗指南不做推荐。

由于上述的解决血栓的方法对于患者具有副作用,故而发明了全新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闭塞血管的开通模式—逆向溶栓法,这一方法可以同步实现冠脉闭塞段大血管的开通以及冠脉远端小血管床内血栓的溶解清除,且溶栓剂用量是常规静脉溶栓的1/15-75,对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经过51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结果。而为了实现逆向溶栓,通常使用微导管。

相关技术中的微导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仅有一个腔体,称之为单腔微导管,导丝通过和药物注射共用一个腔体。当医生需要使用微导管时,需要通过导丝将微导管导入病变血管中,即将导丝穿设至微导管唯一的腔内,然后通过导丝将微导管引导至病变血管内,并穿过血栓至血栓的远端,这时微导管是功能上的导丝通过腔。接着将导丝从微导管中移出,然后经微管注射溶栓剂,进行溶栓治疗,这时微导管是功能上的药物注射腔。注射完溶栓剂后,再次将导丝送入微导管中将微导管从病变血管中取出。

因此,相关技术中的单腔微导管,在逆向溶栓手术过程中,导丝需要两次进出病变血管以引导微导管的进出,导丝还容易在取出微导管的过程中脱落,使导丝反复的进出,增加了手术的步骤,还提高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逆向溶栓的快速交换双腔微导管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导丝需要两次进出病变血管,导丝还容易在取出药物注射腔的过程中脱落的问题。由于导丝反复的进出,增加了手术的步骤,还增加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逆向溶栓的快速交换双腔微导管,包括:药物注射腔和导丝固定腔;导丝固定腔设置在药物注射腔的侧壁上,且导丝固定腔的延伸方向与药物注射腔的延伸方向相同,导丝固定腔用于套设在导丝上;药物注射腔的一端用于外部注射器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药物出口。

进一步地,导丝固定腔的长度小于药物注射腔的长度。

进一步地,药物注射腔的长度为135cm~155cm。

进一步地,导丝固定腔的长度为15cm~20cm。

进一步地,导丝固定腔的内径为0.37mm~0.40mm;

进一步地,药物注射腔的内径为0.8mm~1.0mm。

进一步地,导丝固定腔设置在药物注射腔靠近药物出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导丝固定腔设置在药物注射腔的内壁上,其一端开口设置在药物注射腔的侧壁上,另一端开口设置在药物注射腔外。

进一步地,导丝固定腔靠近药物出口的一端突出于药物出口2-5m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进文;,未经田进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35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