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酚类产品萃取除杂残余液的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88697.7 | 申请日: | 2015-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0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赵世荣;康义;王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市依兰中太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13/00 | 分类号: | C07D213/00;C01B25/28;C01B25/30;C01B25/32;C01B25/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11395 | 代理人: | 李向东 |
地址: | 154854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类产品 萃取 残余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化工产品萃取除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酚类产品萃取除杂残余液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酚类产品是精细化工生产的基础原料,广泛应用于绝缘材料、杀菌剂、香料、染料、农药、医药等领域。但由煤衍生而来的酚类产品对光、氧等因子反应敏感,其性质很不稳定,因此在存放与运输期间见光或暴露于空气重会很容易氧化二变色,而且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其变色程度会日趋严重。首先造成酚类产品外观及质量下降,随后也降低了其下游产品的色泽、收率及品质,其不良影响严重损伤酚类产品自身的商业价值。为了解决上述酚类产品易于变色的难题,现有技术中有利用磷酸萃取剂去除酚类变色的诱发因子,提高酚类产品纯度同时使其色泽稳定持久。现有技术利用萃取剂去除酚类变色的诱发因子,解决了酚类产品的外观变色及质量变劣的问题,但同时也派生出了萃取残余液。如以磷酸作为萃取剂,萃取残余液为酸性,组成为磷酸吡啶同系物的混合物,其外观为黑色或褐色不透明液体。这种萃取残余液本身无利用价值,亦不能随意排放,否则会污染环境。如何处理此类萃取残余液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酚类产品萃取除杂残余液的回收方法。解决当前此类酚类产品萃取除杂残余液无法利用、难以排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酚类产品萃取除杂残余液的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残余液放入第一反应罐中,加入中和剂,进行中和反应;
(2)将步骤(1)反应后产物静置;
(3)分离并收集步骤(2)产物,得到上层分离产物和下层分离产物。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加入中和剂时对第一反应罐中的反应物进行搅拌,至罐内反应物pH达6-7时,停止搅拌。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静置时间为1-2小时。
优选地,所述步骤(1)加入中和剂至中和剂浓度为10%-45%。
优选地,所述中和剂为碱性中和剂,选自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镁、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将收集的下层分离产物置于第二反应罐中进行碱化处理,在第二反应罐中加入碱化剂,同时进行搅拌,并且对第二反应罐进行加热。
优选地,对第二反应罐进行加热至反应物沸腾,第二反应罐内反应物pH值达13-14、波美度达到35-40°时,停止加热和搅拌。
优选地,所述碱化剂选自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镁、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
优选地,还包括将碱化处理后产物置于第三反应罐中,结晶处理,得结晶产物。
优选地,将结晶产物进行干燥。
本发明提供的酚类产品萃取除杂残余液的回收方法,首先采用中和工艺从残余液中分离出吡啶同系物和低价磷酸盐,吡啶同系物是具有很多用途的工业原料,可进一步精制,加以利用;然后对低价磷酸盐进行碱化处理,将低价磷酸盐转化为不同价次的盐类化合物,可广泛应用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本发明回收方法回收后既将废液中的物质转化为有用的化合物加以利用,又解决了废液难以排放、容易污染环境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处理萃取除杂残余液后,残余液完全分离、转化为多种化学产品,所得产物实现再利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回收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酚类产品萃取除杂残余液的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中和工艺,将酚类萃取除杂废液用泵倒入中和罐,即第一反应罐中,在搅拌中缓慢加入中和剂,随着反应的持续,第一反应罐内反应物温度升高同时pH值同步增大。当第一反应罐内反应物pH值达到6-7时停止搅拌,让反应产物静置分层,时间为1-2小时,静置结束。第一反应罐内反应产物层次分明,上层为黑色的吡啶同系物,下层为白色的磷酸盐化合物。分离收集时将上下层反应产物分别放入不同储槽。黑色的吡啶同系物收集、包装好即可作为粗吡啶原料进行销售;白色的磷酸盐化合物作为下一步反应原料进行进一步的碱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市依兰中太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市依兰中太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86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