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92684.7 | 申请日: | 2015-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0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倪晋挺;杨姝;王小龙;徐文杰;谢承慧;魏银花;范雅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交叉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多数采用麦弗逊悬架作为前悬架类型,麦弗逊悬架结构简单,质量轻, 其副车架形状有的呈蝴蝶型,有的呈方框型。
由于麦弗逊悬架为直筒式,能够承受较大的垂向受力,而抵抗横向冲击的能力较弱,抗刹车点头作用较差,悬挂刚度较弱,转弯侧倾明显,对于方框型副车架来讲,首先,需要副车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来保证汽车在转弯、制动时不至于变形过大;其次,在单轮垂跳工况下,副车架主要承受弯曲扭转载荷,在较大的弯矩或者扭矩作用下,副车架刚度不足也会造成结构局部发生破坏;再次,刚度较小的副车架在行驶过程中会降低汽车的平顺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不影响动力总成布置的情况下,提高前副车架整体刚度和强度,有助于降低副车架因刚度或强度不足而影响汽车性能的风险,同时可以提高汽车的平顺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包括焊接固定在二根前副车架横梁两端的二根前副车架纵梁,二根前副车架横梁与二根前副车架纵梁构成方框,二根前副车架纵梁相对的内壁对称铰接安装有摆臂,摆臂靠近后侧的副车架横梁与二根前副车架纵梁的交接点处,摆臂的上端面固定有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根前副车架横梁下方设有“X”型的加强板,加强板的四个端部与相应的每根前副车架横梁两端相固定。
所述的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根前副车架横梁为空心矩形梁,二根前副车架纵梁为空心圆筒。
所述的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宽度为55~65mm,壁厚2~5mm。
所述的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中部冲压出两条相互交叉的加强筋,加强板边缘设有冲压成型的翻边,翻边与加强筋凸起方向同向,安装时翻边朝下,翻边拐角处圆弧过渡。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中的前副车架四个角安装一个交叉结构的加强板,增加了副车架的整体刚度,避免了因转弯、制动等工况下造成副车架变形过大带来的强度问题,并且有助于提高汽车平顺性;
2.本发明中的前副车架加强板通过加筋和翻边设计,提高了支架整体刚度,大大减小了由于屈曲带来的破坏;
3.本发明中的前副车架加强板结构可以根据车型结构布置的不同,改变加强板钣金厚度以及截面形状,同时安装螺栓的位置和规格也可以视情况而定;
4.本发明中的前副车架加强板结构简单,提高前副车架刚度作用明显,成本较低,安装和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强板其中一根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
前副车架交叉加强结构,包括焊接固定在二根前副车架横梁1两端的二根前副车架纵梁2,二根前副车架横梁1与二根前副车架纵梁2构成方框,二根前副车架纵梁2相对的内壁对称铰接安装有摆臂3,摆臂3靠近后侧的副车架横梁1与二根前副车架纵梁2的交接点处,摆臂3的上端面固定有转向节4,二根前副车架横梁1下方设有“X”型的加强板5,加强板5的四个端部与相应的每根前副车架横梁两端相固定。
二根前副车架横梁1为空心矩形梁,二根前副车架纵梁2为空心圆筒。
加强板5宽度为55~65mm,壁厚2~5mm。
加强板5中部冲压出两条相互交叉的加强筋5-1,是为了防止加强板在副车架弯曲或扭转时发生屈曲,加强板5边缘设有冲压成型的翻边5-2,翻边5-2与加强筋5-1凸起方向同向,安装时翻边方向朝下,翻边拐角处圆弧过渡,减小应力集中带来的影响。
本发明相配合的前悬架为麦弗逊形式,其主体为方框型结构。汽车在转弯、制动、垂跳等工况时容易造成前副车架的弯曲或扭转变形,刚度较小的前副车架变形过大容易造成破坏,为了增加前副车架的弯曲、扭转刚度,因此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可以完全适应工作环境的需求,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安全系数。
加强板5的四个端部分别开有一个螺栓孔,与前后二根前副车架横梁端部的四个孔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加强板宽度、厚度以及截面形状,同时安装螺栓的位置和规格也可以视情况而定。本发明可有效的增加了副车架的弯曲和扭转刚度,同时也增加了副车架的横向与纵向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26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履复合用腿行走机构
- 下一篇:转向防尘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