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油降解菌P‑6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093326.8 申请日: 2015-03-02
公开(公告)号: CN104651280B 公开(公告)日: 2017-09-26
发明(设计)人: 徐红霞;吴吉春;施小清;孙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C02F3/34;B09C1/10;C12R1/01;C02F103/06
代理公司: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代理人: 肖明芳
地址: 210046 江苏省南***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石油 降解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石油降解菌P-6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原油的开采、运输、储存、炼制和使用过程中,大量原油及其衍生产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对河流、土壤、地下水以及海洋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陆地,原油污染一般由输油管道破裂、储油罐渗漏等造成;在海洋中,沿海工业尤其是炼油厂的排放以及各类溢油事故是原油污染的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有600-1000万吨原油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王连生,1994),之后通过机械作用、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等扩散至污染点以外的更大范围。原油的化学组成复杂,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多种有毒物质,其中一些化合物如多环芳烃具有潜在或被证实的致癌变、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并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及人体内富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近年来,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去除环境中的原油污染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之一,该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环境友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较之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法具有明显优势。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是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原油中包含了以稠环芳香烃为代表的多种难降解有机物,生物可利用性低,已有降解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信艳娟等分离出一株原油降解菌Nitratireductor basaltis,14d内对原油(初始浓度为1g/L)的平均降解率为63.5%。(信艳娟,刘亚男,吴佩春,曹旭鹏,薛松,一株原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13,40(4):558-566.)袁红莉等筛选出的原油降解菌Corynebacterium ptr13,对原油(0.05g/L)的7d降解率为41%。(袁红莉,杨金水,王占生,李宝珍,仉磊,林壬子,降解石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降解特性,中国环境科学,2003,23(2):157-161.)冯晋阳和吴小宁从长期被石油污染土壤中驯化得到的Microbacterium菌属原油降解菌SY1,虽然SY1对原油的5d降解率为66.1%,但是降解体系中原油的初始浓度仅为0.5g/L。(冯晋阳,吴小宁,高效原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在生物活性炭中的应用,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6):39-43.)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筛选高效原油降解菌,研究其降解特性,为原油污染环境的生物治理提供菌株和基因材料。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油降解菌P-6,该菌已于2014年10月3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9913。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石油降解菌P-6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油降解菌P-6,其分类命名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P-6,已于2014年10月3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9913。所述石油降解菌P-6以沙特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筛选得到,菌株P-6呈杆状,革兰氏染色结果呈阴性。菌株P-6能够在温度15-35℃,pH 5-9的范围内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繁殖。菌株P-6在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登录号为HM107776。该细菌与微杆细菌聚在一群,其中,P-6与Microbacterium sp.Sq(NCBI登录号EU293209)同源性最高,达100%。用MEGA4.1计算出序列的系统进化距离,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将菌株P-6鉴定为Microbacterium sp.P-6。

本菌株于2009年9月筛选得到,筛选方法如下:

原油污染土样:某加油站储油管道长期滴漏部分下方地表以下0.5m~1m处的被污染土壤。

原油:来自中石化加油站提供的沙特原油。

富集培养基:牛肉膏0.5%、蛋白胨1.0%、NaCl0.5%,pH7.0~7.2。配制固体培养基时添加2.0%的琼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33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