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速器润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98647.7 | 申请日: | 2015-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30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足森崇志;日高祐一;武藤彰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器 润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速器润滑系统,该变速器润滑系统与车速联动地供应变速器的润滑油来进行冷却。
背景技术
例如,以下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车辆变速器中的润滑油供应系统构成为:将工作油的剩余量作为润滑油源,并且,将通过空冷式冷却器冷却后的来自润滑油源的油供应至齿轮等润滑系统。即,冷却器和润滑系统相对于润滑油源串接配置。此外,在该冷却器的上游侧的油路上设有安全阀,该安全阀的开启压力被设定为这样的值:在工作油的供应对象即锁止离合器卡合的状态下,安全阀不打开,并且,当锁止关闭时,该安全阀打开,以使向冷却器流入的油不会过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79364号公报
上述的以往的润滑油供应系统中存在以下缺陷:当在所述冷却器中油阻塞的情况下或在油温低时冷却器的压力损失增大的情况下,安全阀打开,不再对齿轮等润滑系统供应充足的润滑油。另外,由于将工作油的剩余量作为润滑油源,因此为了确保润滑量,必须增大油泵的尺寸,使得即使在低速旋转等时也始终能够产生工作油的剩余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点而完成的,将提供一种变速器润滑系统,该系统不管冷却器的状态如何,都能够确保对润滑系统供应必需的润滑油,同时确保油的热交换功能,并且还能够使油泵的尺寸尽可能小。
本发明的变速器润滑系统具备:油泵41,其与变速器20的输出轴30联动地被驱动;第1油路43,其用于向变速器的润滑系统45、32、33供应从所述油泵排出的油;第2油路44,其为了向热交换器48引导来自所述油泵的油,而相对于所述第1油路并列设置;以及第1阀46,其在所述第2油路中插入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并在第1设定压下打开,使来自所述油泵的油向所述第2油路导通。另外,标注了后面记述的实施例中相应的结构要素的附图标号,仅供参考。
由此,由于用于向润滑系统供应的第1油路43和将油向热交换器引导的第2油路44并列设置,因此,无论热交换器(冷却器)的状态如何,都能够确保对润滑系统充分供应润滑油。另外,由于是从油泵排出的油经由第1油路直接向润滑系统供应的结构,因此,没有必要像以往那样考虑到低转速时的工作油的剩余量而增大油泵的尺寸,能够使油泵相对小型化。并且,在从与变速器的输出轴联动地被驱动的油泵确保了与车速联动的流量的情况下,由于第2油路是在第1阀的第1设定压下打开的结构,因此,通过设定第1设定压,可以适当地对第1油路(润滑系统)和第2油路(热交换系统)分配油,即使使用尺寸相对小的油泵,也能够适当地对润滑系统和热交换系统(冷却器)这两者供应油。在低于与第1设定压对应的规定车速(例如20km/h)的低车速区域中,仅向第1油路(润滑系统)专门供应油,即使在低车速区域也能够确保对润滑系统供应必要的油,另外,在高于与第1设定压对应的规定车速的高车速区域中,由于必须进行油冷却,因此向第2油路(热交换系统)供应油,从而能够确保必要的油冷却。并且,通过这种与车速(油泵输出压)相应的油分配,实现了不浪费的油分配,因此,可以使用尺寸相对小的油泵,节省空间且经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油压回路图。
图2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器润滑系统的车辆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个例子的骨架图。
图3是表示与车辆行驶状态相应的普通润滑及冷却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对机械润滑系统的总润滑流量(纵轴)相对于车速(横轴)的特性例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油流量(纵轴)相对于车速(横轴)的特性例的曲线图。
图6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发明的油泵的必要排出量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作为第2油路的最下游的第2差速器润滑系统(第2供应对象)的一个例子的、对轴支承驱动输出轴的一对圆锥滚子轴承供应润滑油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器润滑系统的油压回路图。图2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器润滑系统的车辆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个例子的骨架图。首先,参照图2,对驱动力传递系统进行大致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86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