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作在核聚变舱中的视觉观测机构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00677.7 | 申请日: | 2015-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7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闫清泉;汪增福;郑重;乌达巴拉;寇婕婷;查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B1/25 | 分类号: | G21B1/25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作 聚变 中的 视觉 观测 机构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工作在核聚变舱中的视觉观测机构,其特征是:由前体节侧向定位模块(1)与后体节侧向定位模块(3)在中体节轴向运动模块(2)的两端对称设置构成行走机构;
所述前体节侧向定位模块(1)的结构设置为:电驱动子模块(1B)固装于承载子模块(1A)的内部,并有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的内侧对开支撑子模块(1C)和外侧对开支撑子模块(1D)对称设置于所述电驱动子模块(1B)的左右两侧;所述内侧对开支撑子模块(1C)和外侧对开支撑子模块(1D)的一端分别固联于电驱动子模块(1B)的左右两侧设定位置处,另一端分别沿所述电驱动子模块(1B)的左右侧向可伸缩运动并以所述承载子模块(1A)为导轨;在所述前体节侧向定位模块(1)的顶部,位于中央设置前体节热控装置(9),位于侧部设置前体节配重系统(7),所述前体节配重系统(7)处在前体节侧向定位模块(1)中外侧对开支撑子模块的上方;在所述前体节侧向定位模块(1)上、位于其前部设置有视觉观测云台(6);
所述后体节侧向定位模块(3)与所述前体节侧向定位模块(1)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在所述后体节侧向定位模块(3)的顶部,位于中央设置后体节热控装置(11),位于侧部设置后体节配重系统(8),所述后体节配重系统(8)处在所述后体节侧向定位模块(3)中外侧对开支撑子模块的上方;
所述中体节轴向运动模块(2)的结构设置为:前节段子模块(2B)固装于壳体子模块(2A)的内部;所述前节段子模块(2B)和后节段子模块(2C)在壳体子模块(2A)的内部相联并且相互间沿前后方向可相对运动,形成可伸缩的中体节轴向运动模块(2),所述后节段子模块(2C)突出于所述中体节轴向运动模块(2)的尾部端面;在所述中体节轴向运动模块(2)的顶部,位于中央设置中体节热控装置(10);
在所述前体节侧向定位模块(1)与中体节轴向运动模块(2)之间以前双万向节(4)相联接,在所述后体节侧向定位模块(3)与中体节轴向运动模块(2)之间以后双万向节(5)相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在核聚变舱中的视觉观测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视觉观测云台(6)设置为并联式视觉观测云台,其结构设置为:
在第一矩形顶板(107)的顶面前沿位置处固定设置“L”形总支座(601),视觉采集探头(606)安装在探头支座(607)中,所述探头支座(607)通过三自由度冗余球面并联机构联接于所述“L”形总支座(601);所述三自由度冗余球面并联机构的结构设置为:在所述“L”形总支座(601)的前端固装设置定平台(615),在所述定平台(615)的前端面上沿周向均布安装三个电机支座(613),在各电机支座(613)上分别固装有真空伺服减速电机(612);三个真空伺服减速电机(612)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位置上的第一弧形连杆(614)的第一近端凸台(614A)固联,三个第一弧形连杆(614)的第一远端凸台(614B)分别与对应位置上的第二弧形连杆(602)的第二近端凸台(602A)通过第一微型轴承(616)支承的轴系转动连接,三个第二弧形连杆(602)的第二远端凸台(602B)分别与对应位置上的小支座(604)通过第二微型轴承(603)支承的轴系转动连接;三个小支座(604)沿周向均布固装于动平台(605),所述探头支座(607)固装于所述动平台(605)上;所述动平台(605)与定平台(615)同轴正对;在所述动平台(605)与定平台(615)之间设置中心冗余支链,所述中心冗余支链由第一直连杆(611)、第二直连杆(610)以及第三直连杆(608)构成,所述第一直连杆(611)的一端固联于定平台(615)的中心,另一端与第二直连杆(610)构成滑动副连接,所述第三直连杆(608)的一端固联于动平台(605)的中心,另一端通过中心球面铰链(609)与第二直连杆(610)相联;所述三个第一弧形连杆(614)的中心、三个第二弧形连杆(602)的中心均与所述中心球面铰链(609)的球心重合;
以第一矩形底板(101)为底面,以所述第一矩形顶板(107)为顶面,在所述第一矩形底板(101)和第一矩形顶板(107)之间以前侧板(106)为前端面、以后侧板(102)为后端面,以内斜板(104M)为左端面,以外斜板(104N)为右端面形成前体节矩形框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067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换炭的除碘过滤装置
- 下一篇:一种脉宽自适应的可配置存储器IP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