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供氢双配体结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03998.2 | 申请日: | 2015-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29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艳玲;范大林;李国锐;陈宇;安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9K8/592 | 分类号: | C09K8/59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刘洋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供氢双配体 结构 油水 裂解 催化 降粘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用于稠油开采中的具供氢双配体结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优质石油储量减少,储量丰富的稠油的开采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由于稠油分子结构复杂,重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和粘度大,其开采仍是世界难题。水热裂解催化降粘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特超稠油开采方法,是在注入蒸汽的同时,给予油层合适的催化剂,使部分重质组分大分子不可逆地转化成小分子,使其粘度降低而易于采出。其技术关键在于有效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
常用的供氢剂有甲苯、甲酸、四氢萘、甲烷等,国内外一些学者报道过供氢剂与催化降粘剂共同使用时,对稠油催化裂解降粘具有协同促进作用,提高降粘效果。邻、对位甲基吡啶由于吡啶环上氮的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能稳定邻对位的电荷,因此邻、对位甲基吡啶具有比甲苯更加活泼的侧链α-H,并且邻、对位甲基吡啶作为供氢剂用于稠油催化裂解降粘也并未见文献报道。长链羧酸配体搭载金属催化中心使催化降粘剂在稠油中能更好地分散开,因此我们将这两种作用结合设计一类具供氢双配体结构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使其在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时既能很好在稠油中分散开来,又能发挥其供氢改质的作用。所合成的催化降粘剂能够对多种类型不同稠油具备良好的降粘效果,而且降低生产成本和方便现场使用。其制备工艺简单,现场施工方便安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具供氢双配体结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降粘剂在240℃下降粘效果良好,制备工艺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具供氢双配体结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长链羧酸、氢氧化铜与甲醇混合加热至80~90℃,回流搅拌2~3h;滴加甲基吡啶,继续搅拌0.5~1h;趁热过滤,滤液旋干并回收甲醇,得到具供氢双配体结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其中长链羧酸、氢氧化铜、甲基吡啶、甲醇按摩尔比为(1~1.5):(0.8~1):(1.2~1.5):(8~10)。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长链羧酸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混合。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甲基吡啶为邻甲基吡啶或对甲基吡啶。
按上述方案,将长链羧酸、氢氧化铜与甲醇混合加热至85℃,回流搅拌2.5h。
按上述方案,滴加甲基吡啶后,继续搅拌0.5h。
采用本方法获得的催化降粘剂具有双配体结构与供氢功能结构,邻、对位甲基吡啶具有活泼的侧链α-H,可作为催化降粘剂中的供氢结构,降低单独使用供氢剂的成本。采用长链羧酸搭载金属催化中心,使降粘剂具有很好的分散作用,使降粘剂尽可能地均匀分散于油水两相,提高催化降粘效果。同时金属催化中心与含供氢结构的配体形成金属络合物,在保持良好分散性和催化活性的同时,在供氢结构协同促进的作用下,使部分稠油大分子发生不可逆裂解成小分子,改善稠油品质,降低稠油粘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降粘剂可用于特稠油(10000~50000mPa·s)和超稠油(>50000mPa·s)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在240℃温度下降粘效果良好,其制备工艺简单,针对不同类型稠油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例进一步阐释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本发明具供氢双配体结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制备过程如下:
长链羧酸、氢氧化铜、甲基吡啶、甲醇按摩尔比为(1~1.5):(0.8~1):(1.2~1.5):(8~10)配料;
将长链羧酸、氢氧化铜与甲醇混合加热至80~90℃,回流搅拌2~3h;滴加甲基吡啶,继续搅拌0.5~1h;趁热过滤,滤液旋干并回收甲醇,得到具供氢双配体结构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
长链羧酸优选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混合。
甲基吡啶为邻甲基吡啶或对甲基吡啶。
优化地,制备过程中将长链羧酸、氢氧化铜与甲醇混合加热至85℃,回流搅拌2.5h。
优化地,制备过程中滴加甲基吡啶后,继续搅拌0.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39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