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失效型手提式灭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05402.2 | 申请日: | 2015-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89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洪伟艺;吴添林;刘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13/76 | 分类号: | A62C13/7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叶碎银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失效 手提式 灭火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失效型手提式灭火器。
背景技术
手提式灭火器因操作方便、易于控制、轻便而在众多场合得到广泛使用。手提式灭火器使用时,需先拔出插接在其压把和提把上的保险销,再通过按压压把开启其开关阀的内部通路,使灭火剂能够在其灭火剂筒体中预先存储的驱动气体的推动下喷出来。然而,当真正发生火灾时,灭火人员往往是非专业的消防人员,并且在火灾面前容易产生紧急、紧张的心理,导致在使用手提式灭火器时,往往会忘记拔开保险销就按下灭火器的压把,导致灭火器的压把严重变形,且不能再继续开启灭火器的开关阀,从而导致灭火器处于失效状态。此时,若拔开保险销,也无法再正常按压压把,使灭火器无法工作。如此,导致火灾无法及时被扑灭,并造成火灾蔓延和相关财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失效型手提式灭火器,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手提式灭火器因人为忘记拔保险销导致灭火器失效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失效型手提式灭火器,包括灭火剂筒体、开关阀、压把、提把和保险销,开关阀包括阀体和可伸缩地设置于阀体并能封堵其内部通路的阀杆,阀体设有灭火剂进口和灭火剂出口,灭火剂进口与灭火剂筒体相对接;压把铰接于阀体,提把固接于阀体,且压把和提把分别设有一插孔,保险销插接于该两插孔;保险销上设有折断结构,和/或保险销采用易断材料制作而成。
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报警装置,该报警装置连接有按键式启动开关,该报警装置设于所述阀体外侧,所述压把上对应设置有报警按压杆,当所述压把被压下时,该报警按压杆触及并开启启动开关。
一实施例中,所述折断结构为设于所述保险销侧面的多个环形凹槽或线形凹槽,该多个环形凹槽或线形凹槽沿所述保险销的轴向间隔布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报警装置外设有一保护罩,该保护罩的上侧面及所述提把分别设有一供所述报警按压杆通过的让位孔。
一实施例中,所述阀杆的底端连接有弹性件,所述阀杆外套接有密封垫,该密封垫在弹性件的顶抵下封堵所述阀体的内部通路。
一实施例中,所述灭火剂筒体顶端用于与所述阀体的灭火剂进口相对接的开口处焊接有一设有内螺纹的环状体,所述阀体的外侧面对应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环状体的内螺纹相螺旋配合。
一实施例中,所述灭火剂筒体顶端用于与所述阀体的灭火剂进口相对接的开口处焊接有一设有外螺纹的环状体,该环状体与一固定螺母相螺旋配合,将所述阀体固定于所述灭火剂筒体。
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压力表和灭火剂喷嘴,所述阀体上还设有一压力表接口,压力表设置于该压力表接口。
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灭火剂喷嘴,该灭火剂喷嘴装接于所述阀体的灭火剂出口。
一实施例中,所述易断材料为工程塑料。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保险销上设置所述折断结构,和/或采用易断材料制作保险销,使得该保险销只需要超过50牛的力气即可按断,因而当发生火灾时,即使灭火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忘了拔开保险销就按压灭火器的压把,也能先按断保险销,并确保灭火器压把不发生变形,使灭火器能够正常工作,并及时实施有效的灭火动作。
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报警装置,并在压把上设置与之相配合的报警按压杆,使得当压把被压下时,能够触动报警装置报警,防止人员误操作导致灭火器处于失效或半失效状态却未被其他人发现,因而,该报警装置能够提示有关人员在灭火器发生失效或半失效情况时及时更换灭火器。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一种防失效型手提式灭火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本发明进行局部放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本发明的保险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本发明的搅拌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本发明的管座的结构示意图(含透视);
图7是实施例一本发明的管座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一本发明的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54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