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及其听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08621.6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08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汪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勇 |
主分类号: | A61F11/00 | 分类号: | A61F1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60 | 代理人: | 张欢勇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肤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听声装置和听声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皮肤听声装置及其听声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医学领域中,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生于外耳道、中耳的传导声音部分的耳聋是传导性耳聋;发生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感音和神经部分的耳聋是感音性耳聋;在传导部分和感觉神经部分都有异常的耳聋是混合性聋。
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耳聋患者根据其病因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或者通过佩戴助听器,植入植入式听觉装置等都能够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其中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一般只能采用植入植入式听觉装置的方法获得听力。植入式听觉装置包括振动声桥、骨锚式助听器、人工耳蜗和听觉脑干植入。
振动声桥是把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传送到中耳结构(如听骨链)或直接传送到内耳,从而产生听觉。振动声桥包括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体外部分叫做音频处理器,包括麦克风、电池和电子装置,植入部分包括内部线圈、磁体、导体连线和浮动式传感器(FMT)。电子装置把声音转换为信号,信号穿过皮肤传递至内部线圈,线圈将信号通过导线传至FMT,与中耳砧骨连接的FMT把信号转化为振动直接驱动砧骨并放大其自然运动,听骨振动,产生听觉。振动声桥适用于中度到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骨锚式助听器是通过增强骨传导将外界的声音传入内耳,绕过了外耳道和中耳。骨锚式助听器包括三部分:钛合金植入体、外部桥接装置和声音处理器。通过手术将钛合金植入体植入后与颅骨融合,声音处理器将声音振动通过外部桥接装置传导到钛合金植入体,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通过颅骨传入内耳,最终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骨锚式助听器适用于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人工耳蜗是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刺激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包括体外装置和体内植入装置两部分,体外装置采集语音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特殊的数字化处理,按照特定的语音处理策略编码,通过载在耳后的无线发射线圈传送到体内植入装置,体内植入装置的接收线圈接收到信号后,经过解码芯片解码,使植入耳蜗的电极阵列产生具有声音特征的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人工耳蜗适用于有听神经残留的重度到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听觉脑干植入是将刺激电极放于患者的脑干(耳蜗核),越过耳蜗和听神经直接刺激脑干的听神经核团而产生听觉。听觉脑干植入装置包括体内和体外两部分。体内部分与人工耳蜗装置相似,包括植入电极、刺激/接收器,只是电极的形状和数量不同。体外部分与人工耳蜗装置一样,包括磁力线圈、方向性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听觉脑干植入适用于由于听神经病变、缺失或损伤导致的极重度儿聋。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针对重度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治疗方法,都必须通过手术植入,有创伤,风险大,费用高,由于体内装置需要长期植入人体内,必然对体内装置的性能有特殊要求,使得整个听声设备的成本增高,售卖价格昂贵。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听声装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593361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压式皮肤听声器,包括麦克风以及与麦克风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接的音频放大器,还包括与音频放大器相连接的电源,音频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升压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升压装置的输出端又与平面电极的输入端相连接,升压装置将音频放大器输出的声音电流信号转化为交流电压的声音电流信号,并升压至5V以上。使用时,麦克风把外部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升压装置将普通的电流信号升压,然后通过平面电极刺激皮肤,将电流的振荡信号通过皮肤传给大脑。根据该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实施对象无论是双耳耳聋患者还是单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患者都不能通过该技术方案获得听觉,达不到该发明所述的技术效果,而且该方案与人类早期研究方案高度相似,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早在1790年,意大利人Volt用两根金属小棒插入自己双侧外耳道,在两根金属小棒间接通约50V电压的电流。当接通的一瞬间有头部受打击感,随之听到一种类似沸煮的声音。1930年,韦弗(E.G.Wever)和布雷(C.W.Bray)发现,来自猫听神经区域的电反应具有与自然声音相似的性质。与此同时,俄国科学家研究了交流电刺激对听觉的作用。他们发现,交流电可以产生听觉,也可以听懂语言,但是他们的结果仅限于听觉正常或有一些残余听力的人。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勇,未经汪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86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急诊病人转运担架
- 下一篇:一种超声玻切针头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