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09110.6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2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魏丽;胡世金;王鹏飞;王斌;赵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06;E03F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009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路 雨水 箅井井圈 包括 路面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镇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道路雨水箅井及包括该箅井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镇道路上一般都会设有雨水箅井,虽然雨水箅井一般都在路边受车辆荷载作用较少,但使用中大部分检查井周边仍会出现病害,影响道路美观和行车安全。现有技术的雨水箅井,以球墨铸铁雨水箅井为例,其井圈的结构请参见图1-3。包含该井圈的附近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如下:路面基层施工→铺筑底层沥青混凝土→挖除井圈安装范围内的底层沥青混凝土→涨井并安放井圈→铺筑面层沥青混凝土。上述作法存在的不足是:
(1)“挖除井圈安装范围内的底层沥青混凝土”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挖除过程中容易产生渣土垃圾;
(2)井圈高40mm,固定井圈的压层面层沥青混凝土净高才28mm,且由于涨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其与面层沥青混凝土不易结合成一体,在稍有车辆动载作用下就导致病害的发生;
(3)涨井后需等待涨井用砌块砂浆或现浇水泥混凝土在3~5天后达到作业强度后才能开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因此整个施工的工期长。
有鉴于此,亟待对现有的雨水箅井的井圈的结构提出改进,并根据改进后的井圈结构提供一种新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从而在节约施工材料和施工时间的同时,防止路面病害的出现。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包括下井圈和用于提升井圈高度的上井圈;所述上井圈与所述下井圈连接;所述上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所述上井圈位于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下井圈沿外围下端设置有连接外缘;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高度高于所述连接外缘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连接外缘上开设有减重锚固孔。
优选地,所述上井圈的外侧壁的下端部分和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的上端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井圈的下端的外围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的内部贴合,并通过销钉固定连接所述上井圈的下端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上井圈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上表面接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路面的基层施工,并固定好雨水箅井的下井圈,从而使得下井圈的顶面与底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平齐,可以便于后续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2: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上,进行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3:取出雨水箅子,将上井圈安装到下井圈的上方,使得上井圈顶面与面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即路面平齐;
S4: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上,进行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设。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该种井圈的结构增加了箅井的锚固深度,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再挖补底层沥青混凝土,雨水箅井周围的下层沥青混凝土可一次成活,从而雨水箅井锚固牢固且其周围的路面的整体性好、质量有保证,不容易出现病害;此外,由于避免了下层沥青混凝土的挖除和修补,从而节约了材料和费用。最后,由于下层沥青混凝土后可马上铺筑面层沥青混凝土,因此至少节约了三~五天的工期,特别适合城镇道路速通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下井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5中D-D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上井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E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F-F处的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91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植物材料的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高效节水型坐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