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黄水疮的外用中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10769.3 | 申请日: | 2015-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1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振 |
主分类号: | A61K36/815 | 分类号: | A61K36/815;A61P17/0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33600 安徽省亳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黄水疮 外用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黄水疮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黄水疮又名滴浓疮,由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续之成粟米样水疱,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久则结痂而愈,多发于小儿头面、耳、项等处,有时蔓延不止,可延及全身;目前,由于西药无法快速有效治疗黄水疮,且有一定副作用,因此,人们对快速有效治疗黄水疮的中药存在很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治疗黄水疮的外用中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黄水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栀子5-10、当归10-20、金银花15-20、生地黄4-6、制草乌2-4、三七6-8、葶苈子1-3、地肤子3-4、地骨皮6-8、透骨草3-4、芙蓉花6-7、赤小豆2-4、肿节风1-3、升麻5-7、吴茱萸3-5、益母草2-4、窿缘桉叶1-3、麦刺藤叶2-4。
治疗黄水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栀子8、当归15、金银花18、生地黄5、制草乌3、三七7、葶苈子2、地肤子3.5、地骨皮7、透骨草3.5、芙蓉花6.5、赤小豆3、肿节风2、升麻6、吴茱萸4、益母草3、窿缘桉叶2、麦刺藤叶3。
窿缘桉叶为桃金娘科植物窿缘桉的叶;麦刺藤叶为豆科植物含羞草叶黄檀的叶。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过200目筛,然后加入适量菜籽油调和成糊状,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一般15-20天即可治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君臣佐使配伍合理,具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抗炎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疗黄水疮;本发明具有标本兼治,见效快,有效率高,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黄水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栀子8、当归15、金银花18、生地黄5、制草乌3、三七7、葶苈子2、地肤子3.5、地骨皮7、透骨草3.5、芙蓉花6.5、赤小豆3、肿节风2、升麻6、吴茱萸4、益母草3、窿缘桉叶2、麦刺藤叶3。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过200目筛,然后加入适量菜籽油调和成糊状,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一般15-20天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杨某,男,45岁,额头部长有若干黄水疮,形如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多方治疗无效,后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一周,黄水疮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涂敷两周以巩固疗效,治愈,黄水疮消除,至今未复发。
病例2:张某某,男,19岁,颈部及背部长有大面积黄水疮,起初为红斑丘疹,后转化为水疱及脓胞,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有疼痛感,涂敷普通皮肤药物及西药治疗两周,疗效不明显,后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十余天,症状明显好转,疮面干燥并形成黄色脓痂,继续涂敷一周,治愈。
病例3:周某某,男,26岁,面部及额头长有多处黄水疮,已成饱满脓胞,形如黄豆大小,周围绕以轻度红晕,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五天后,病情明显好转,疮面有黄色脓痂,继续涂敷两周,黄水疮消除,治愈,至今未复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振,未经王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107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