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铁路雨量信息采集和预警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12703.8 | 申请日: | 2015-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9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洲;刘倩茜;高宁波;吴鹏;郑丽媛;刘琛;诸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G01W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王培松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铁路 雨量 信息 采集 预警 方法 系统 | ||
1.一种高速铁路雨量信息采集和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高速铁路沿线布置雨量信息采集装置,获取其所在位置的雨量信息,包括雨量强度信息,并以电流信号的形式传输至一电流信号/数值信号转换装置;
电流信号/数值信号转换装置接收前述电流信号,并将前述雨量强度信号转换为相应的雨量强度数值信号;
动态生成雨量灾害风险的参考阈值,即根据前述雨量信息采集装置所在位置的历史雨量灾害发生情况数据和当前的雨量强度信息进行比对,确定当前所在线路地区的雨量灾害参考阈值;
判断前述雨量信息采集装置当前采集的雨量强度数值信号即雨量强度信息是否超出所生成的参考阈值区间,如果超过则启动预警程序,否则重复前述步骤;
在预警启动后,获取雨量信息采集装置所在的空间坐标信息,以对受影响的线路地区进行地理位置定位;
定位成功后,启动控车模式,控制在该段线路地区所行驶列车的速度;
判断列车速度是否得到控制,如果得到控制则结束预警并将本次预警的雨量强度信息以及参考阈值存入历史数据库,否则返回前述步骤重新进入预警程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铁路雨量信息采集和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方法更加包含以下步骤:
预先存储每一个所述雨量信息采集装置所获取的雨量强度数值信号以及所确定的当前所在线路地区的雨量灾害参考阈值,形成历史数据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铁路雨量信息采集和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方法中,在所述的控车模式下,控制在该段线路地区所行驶列车的速度,其实现包括:
根据不同等级的雨量灾害区间,控制使列车的车速降至预设的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铁路雨量信息采集和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方法中,在所述的控车模式下,控制在该段线路地区所行驶列车的速度,其实现包括:
1)连续雨量为达100—120mm/h,则控制使列车运行速度在200km/h之内,为1级的蓝色预警;
2)雨量强度为120mm—140mm/h,则控制使列车运行速度在160km/h之内,为2级的黄色预警;
3)雨量强度达到140mm/h,则控制使列车运行速度在60km/h之内,为3级的橙色预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铁路雨量信息采集和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方法的动态生成雨量灾害风险的参考阈值,其具体实现包括:
以前述历史雨量灾害发生情况数据为基础,采用聚类算法得到雨量强度信息-雨量灾害参考阈值的等级区间分布;
以雨量信息采集装置所在位置当前的雨量强度信息进行判断,确定其所属的等级区间;以及
以其所属的等级区间的雨量灾害参考阈值作为当前的雨量强度情况判断的参考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铁路雨量信息采集和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方法更加包含以下步骤:
在启动预警程序后,还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发送雨量灾害评估信息以及高速铁路应急措施信息,实现与车站上位机终端、列车驾驶室终端以及乘客手机终端的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1270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