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发电生产工艺放散煤气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14928.7 | 申请日: | 2015-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7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韩清珊;李兆华;李凯;黄振盛;李仲革;程芳;吕骞;江应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1/02 | 分类号: | F02M2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于晓晓 |
地址: | 250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发电 生产工艺 放散 煤气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发电生产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启机或停机过程中的放散煤气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低热值燃气发电项目使用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混合燃料进行发电,热值一般控制在5764kJ/Nm3,波动范围±3%,燃料由煤气混合站进行混合,经两缸三段10级煤气压缩机压缩到2.35±0.05 MPa供给燃机使用。燃机由轻柴油点火启动,当负荷达到25MW时,开始切换煤气燃料,切换时间大约2分钟。燃机正常停机时由煤气切换燃油后停机,故障停机时有时会直接切断煤气。在任何启停机过程中,混合站必须通过放散模式跟踪流量增减。
每次启机平均放散20分钟左右、停机平均放散10分钟左右,按照85000Nm3/h的放散量,每次启机和停机放散煤气之和超过42500Nm3。如果启机或停机过程中出现其他不利因素,延长了启停机时间,放散煤气量会进一步增加。放散煤气不但污染了大气环境,同时造成了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燃气发电生产工艺放散煤气回收系统。在煤气混合站后放散流量调节阀前混合煤气管道上,增设回收旁路,回收旁路安装回收流量调节阀,把回收来的煤气送煤气柜暂时储存,正常运行时通过回收流量调节阀反送回发电机组燃料供给系统。通过回收混合煤气管道和回收回流量调节阀,在完成燃气发电机组开停机过程中流量增减的同时,完成对原生产工艺放散煤气的回收。
本发明的一种燃气发电生产工艺放散煤气回收系统技术方案为,包括燃料流量调节控制系统、煤气混合站、高空放散塔、煤气压缩机、燃机发电机组,其中,高炉煤气管道和焦炉煤气管道经燃料流量调节控制系统通入煤气混合站中,高空放散塔连接燃料流量调节控制系统,高空放散塔还通过放散流量调节阀连接混合站出口混合煤气管道;混合站出口混合煤气管道连接煤气压缩机入口混合煤气管道通入煤气压缩机中,压缩后的煤气通过燃机入口混合煤气管道进入燃机发电机组;在煤气混合站出口混合煤气管道上安装回收混合煤气管道。
回收混合煤气管道上设置回收流量调节阀。
回收混合煤气管道与煤气柜相连接。
回收流量调节阀还与燃料流量调节控制系统连接。
回收混合煤气管道与混合站出口混合煤气管道连接处位于煤气混合站与放散流量调节阀之间。
回收流量调节阀通过回收流量控制回路与燃料流量调节控制系统连接。
燃机发电机组入口处设置有燃机入口混合煤气流量计。
回收系统包括回收混合煤气管道、回收流量调节阀和回收流量控制回路,在回收系统投入工作的状态下,放散流量调节阀设为自动保持关闭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一种燃气发电生产工艺放散煤气回收系统不但实现了燃机由燃油向混合煤气切换时,固定热值混合煤气短时大流量增加的稳定供给,确保燃机由燃油向混合煤气切换成功,解决了燃机在燃油向燃气切换运行存在的混合煤气燃料热值不稳定问题;而且实现了启停机过程放散煤气的回收,按照一台机组每年启停机10次计算,每年回收混合热值在5764kJ/Nm3煤气超过42.5万立方米,约合83.5吨标煤。放散煤气回收不但节约了能源,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大气污染,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工艺原理图。
图中,1-燃料流量调节控制系统,2-放散流量控制回路,3-高炉煤气管道,4-焦炉煤气管道,5-煤气混合站,6-回收流量控制回路,7-回收流量调节阀,8-混合站出口混合煤气管道,9-高空放散塔,10-放散流量调节阀,11-回收混合煤气管道,12-煤气压缩机入口混合煤气管道,13-煤气柜,14-煤气压缩机,15-燃机入口混合煤气管道,16-燃机发电机组,17-燃机入口混合煤气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用具体实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149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