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氮烯‑钴(III)单核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24059.6 | 申请日: | 2015-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8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程发良;张燕;张敏;柳鹏;陈妹琼;蔡志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213/76 | 分类号: | C07D213/7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1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氮烯 iii 单核 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三氮烯金属配合物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氮烯-钴(III)单核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三氮烯是指含有重氮化氨基基团(-N=N-N<)的化合物,三氮烯类化合物因其含有重氮化氨基基团(-N=N-N<),具有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可修饰性,进而容易与金属离子形成三氮烯-金属配合物,因此,三氮烯类化合物在药物学、全合成、聚合物技术、构建异环体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Meldola首次合成出三氮烯类配体并将其应用于三氮烯过渡金属配合物后,大量的过渡金属三氮烯配合物已经被人们研究。由于三氮烯与金属潜在的多种配位模式,所以对其的研究逐渐增多,它可以作为单齿配体;螯合配体或者是两个金属中心之间的桥联配体与金属配位。目前为止包括 K, Ca, Mg, Al, Cu, Pt, Pd, Ag, Co, Ru, Os 等大量三氮烯类金属配合物都已经成功合成。本发明以2-氨基吡啶基三氮烯为配体,合成出了未见报道的三氮烯-钴(III)单核配合物Co(C13H11N4O2)3,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对配合物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了一种新的三氮烯-钴(III)单核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今后研究三氮烯-钴(III)单核配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打下基础。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的三氮烯-钴(III)单核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将2.997 g邻氨基苯甲酸甲酯(19.3 mmol)溶解于55 mL(1 mol/L)的盐酸中,在0-5℃搅拌下,缓慢滴加0.2 g/mL的亚硝酸钠水溶液10 mL,滴加完毕后,使重氮化完全,得到澄清的重氮盐溶液;
(2) 与2-氨基吡啶偶联
将1.816 g 2-氨基吡啶(19.3 mmol)溶于10 mL的乙醇溶液中,在0-5℃搅拌下缓慢加入上述重氮盐溶液中,搅拌45 min之后用饱和醋酸钠调节混合液的pH值为7左右,再反应6 h,静置,抽滤,干燥后的粗产品用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按照9:1 的比例-4℃下重结晶1天后,得到2.62g黄色柱状单晶(C13H12N4O2),即,1-[(2-羧甲基)苯]-3-[2-(吡啶)]三氮烯;元素分析实测值(%,理论值):C 60.91(60.94),H 4.66(4.68),N 21.85(21.87),产率:53.03%;
(3) 金属与2-氨基吡啶三氮烯单核配合物[Co(C13H11N4O2)3]的合成
称取0.0768g(0.3mmol)的1-[(2-羧甲基)苯]-3-[2-(吡啶)]三氮烯,将其溶解于含有5mLCH3CN和5mL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中,加入3滴三乙胺,在搅拌条件下,加入0.0238g (0.1mmol) CoCl2·6H2O,在常温下磁力搅拌20min,过滤,得到黄色的澄清溶液,将所得黄色的澄清液静置5天,得到棕色块状晶体,即为三氮烯-钴(III)单核配合物[Co(C13H11N4O2)3],产量:0.036g,产率:43.7% (以金属Co计算),元素分析实测值(%,理论值):C56.88(56.86),H4.02(4.03),N20.38(20.40)。
其中,2-氨基吡啶基三氮烯的合成原理为:在低温条件下,用盐酸和亚硝酸钠溶液将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重氮化完全,得到澄清重氮盐溶液,然后,在 0-5℃直接将上述重氮盐溶液与2-氨基吡啶的乙醇溶液偶合,之后再调节 pH值,最后合成目标产物1-[(2-羧甲基)苯]-3-[2-(吡啶)]三氮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240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