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24601.8 | 申请日: | 2015-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2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梁榜;卢文涛;李继庆;陆亚秋;李争;曾勇;黄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水平 初期 产能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页岩气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与常规油气资源对比主要存在以下特征,页岩气在油气产生的地方聚集,聚集在极小孔隙(纳米)内,赋存形式多样,包括游离态、吸附态及溶解态,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开发难度大。
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兴非常规能源,是需要经过大规模水力加砂压裂改造的“人工气藏”,因此页岩气水平初期产能的大小同时受到地质、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与常规天然气不同,由于页岩气有大量吸附气的存在,早期产能预测主要以经验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法这三种产能分析方法作为切入点,对页岩气产能进行分析。
目前利用钻完井资料、测井资料及压裂施工的参数进行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尚未开展该类研究。为了在完井后,在实施压裂施工前就能预测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有必要建立产能预测方程,提高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参数、压裂施工参数与初期产能符合率,更有效的指导页岩气水平井轨迹钻遇目的层及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待测区块页岩气钻井、测井解释及施工压裂参数数据库;
2)利用数据库数据页岩进行气产能影响单因素分析,所述页岩气产能主要影响单因素包括:有机碳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气性、脆性指数等;工程因素:单段液量、单段砂量、破裂压力、停泵压力、施工压力和施工排量在内的单井地质、工程参数。
3)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定量化评价主控因素对页岩气水平井产能影响的敏感程度,根据敏感程度排序确定影响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的最主要参数;分析确定影响产能的3个主控因素,所述影响产能的主控因素与预测产能的相关系数R≥0.9;
4)根据产能与主控因素中的单因素呈指数相关性,建立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程,
Q=b0*eb1*x1+b2*x2+b3*x3;
两边取自然对数后,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b0+b1*x1+b2*x2+b3*x3;
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法,根据拟合结果确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系数,获得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程。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4)中每个单因素的测试值具有不同的数量级和不同的测量单位,在进行多元回归以前,采用极大值标准化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5)中初期产能预测方程系数满足R大于0.90。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3)中确定影响产能的3个主控因素为有机碳含量(TOC),脆性指数(BI),单段液量(L)。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4)中产能与主控因素中的单因素呈指数相关性通过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工程参数与初期稳定产能Qg在散点图图版获得。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2)中单因素单井地质、工程参数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到。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产能预测精度。本发明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相对误差小于20%,该方法已在我国首个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基地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区块80多口页岩气水平井进行了应用,现场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页岩气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流程图;
图2为页岩气水平井实测产能与有机碳(TOC)指数相关性图版;
图3为页岩气水平井实测产能与脆性指数(BI)指数相关性图版;
图4为页岩气水平井实测产能与单段液量(L)指数相关性图版;
图5为页岩气水平井实测产能与含气量(q)指数相关性图版;
图6为涪陵焦石坝区块页岩气水平井产能预测与实际无阻流量相关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24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