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次加压通流装置、智能变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27827.3 | 申请日: | 2015-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9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刘铁城;孙福兴;周田华;李铁岭;张强;郑建;王耕;李金生;刘东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02;H02H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 加压 通流 装置 智能 变电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智能变电站领域,尤其是一种一次加压通流装置、智能变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一次加压通流装置包括:通过电路连接的调压器、电流互感器型升流器和相位表;升流器的二次端用于与智能变电站的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端连接,在升流器的二次端串联有标准电流互感器,标准电流互感器二次端连接有电流表;调压器的输出端用于与智能变电站的合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在调压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电压表;相位表的电流输入为所述标准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端,相位表的电压输入为自耦和调压器的输出端。所述智能变电系统包括上述的一次加压通流装置。所述智能变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使智能变电站在带电前检查出接线缺陷,并能保证回路的正确和完整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变电站领域,尤其是一种一次加压通流装置、智能变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阶段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常规一次设备和智能二次设备结合。即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一次设备采用常规电气设备,通过光纤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数字化保护、测控、自动化装置等二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对整站的监控、测量和保护。在整个变电站的安装调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造成以下问题:电流互感器出厂误差大,影响模拟量的采集;SV网在组网时产生错误;光缆在敷设时损伤;光缆在熔接时衰耗增大;尾缆安装时法兰损坏;合并单元、交换机等设备发生故障。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调试过程中一般会逐级进行检验,尽量保证上述问题不会发生,在整个变电站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一次加压通流试验,目的是为了验证电压电流互感器极性、变比,保证全站SV网络的正确性。在进行一次加压通流试验时,需进行极性、变比检查,在各保护、测控、计量、故录、PMU、等相关设备上观察电流电压一次值,记录幅值和变比。目前进行一次加压和通流试验一般是分别进行,只能验证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变比,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无法确定。从而无法在带电前检查出接线缺陷和保证回路的正确完整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次加压通流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智能变的电站进行带电前检查出接线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通过一种一次加压通流装置,用于对智能变电站进行调试包括:通过电路连接的自耦和调压器、电流互感器型升流器和相位表;
所述电流互感器型升流器的二次端用于与所述智能变电站的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端连接,在所述电流互感器型升流器的二次端串联有标准电流互感器,标准电流互感器二次端连接有电流表;
所述自耦和调压器的输出端用于与所述智能变电站的合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自耦和调压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电压表,所述电压表用来监视所述自耦和调压器的输出电压;
所述相位表的电流输入为所述标准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端,所述相位表的电压输入为自耦和调压器的输出端。
上述的一次加压通流装置中,所述电流表用来监视所述电流互感器型升流器实际的一次电流大小。
上述的一次加压通流装置中,所述一次加压通流装置还包括启动装置,两端分别与火线和零线连接,所述启动装置包括启动按钮、复位按钮、零位开关和第一接触器,
其中所述启动按钮和零位开关串联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器与所述启动按钮和零位开关并联设置。
上述的一次加压通流装置中,所述一次加压通流装置还包括工作状态显示装置,两端分别与火线和零线连接,所述工作状态显示装置包括红灯线路和绿灯线路,所述红灯线路和绿灯线路并联;
所述红灯线路包括红灯和第二接触器,
所述绿灯线路包括绿灯和第三接触器。
上述的一次加压通流装置中,在所述一次加压通流装置的火线接入端设有第四接触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278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