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28112.X | 申请日: | 2015-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3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何兴;左建群;侯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12/08 | 分类号: | C08F212/08 |
代理公司: | 长沙七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3214 | 代理人: | 欧颖,郑隽 |
地址: | 41200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性 隔音 防腐涂料 乳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用于铁路轨道交通车体的具有高柔韧性、抗冲击性和耐候性、耐酸碱腐蚀、阻尼温域宽、阻尼抗振复合损耗因数高等特点的水性隔音阻尼涂料。本发明特别适用于车辆减振降噪领域。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的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运用在车辆上。随着我国火车、地铁、高铁向高档化发展,对隔音防腐涂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隔音阻尼效果。目前国产涂料其低温阻尼性能不能满足铁标要求,主要是水性基体树脂材料性能达不到要求,存在水性隔音防腐乳液对底材的附着力及其持久性差、水性阻尼乳液温度大于或小于25℃阻尼性能降低、水性阻尼乳液固含量上不去从而影响施工性能等一系列不足。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或LIPN)是一种独特的高分子共混物。它是由交联聚合物Ⅰ和交联聚合物Ⅱ各自交联后所得的网络连续地相互穿插而成的。IPN不同于接枝共聚物,因为在IPN中聚合物Ⅰ和Ⅱ之间未发生化学键结合;它也不同于相容的共混物,因为聚合物Ⅰ和Ⅱ在IPN中存在各自的相,虽然相分离的微区尺寸小到只有几百至一千埃。IPN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分步法和同步法两种。分步法是将已经交联的聚合物(第一网络)置入含有催化剂、交联剂等的另一单体或预聚物中,使其溶胀,然后使第二单体或预聚体就地聚合并交联形成第二网络,所得产品称分步互穿聚合物网络。同步法,是将两种或多种单体在同一反应器中按各自聚合和交联历程进行反应,形成同步互穿网络。此外,由IPN的聚合机理决定了聚合物Ⅰ/聚合物ⅡIPN(聚合物Ⅰ为第一网络,聚合物Ⅱ为第二网络)的结构和性能不同于聚合物Ⅱ/聚合物ⅠIPN(聚合物Ⅱ为第一网络,聚合物Ⅰ为第二网络)。
虽然现有技术中已存在以互穿网络聚合物形成的涂料用乳液的报道,但本领域仍然需要研发一种具有阻尼温域宽、复合损耗因数高的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采用互穿网络聚合物乳液合成技术,体系包括网络Ⅰ和网络Ⅱ两部分。主要由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二乙烯苯、丙烯酸、N-羟甲基丙烯酰胺、氨水、乳化剂、引发剂、缓冲剂和水制备得到。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所述乳液由网络Ⅰ和网络Ⅱ以互穿网络聚合物(LIPN)乳液合成技术制备得到,其中,网络Ⅰ的原料包括苯乙烯30~40份、丙烯酸丁酯5~8份、二乙烯苯(DVB)0.1~0.2份、丙烯酸0.3~1份、乳化剂OP-10(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和MS-1(烷基酚醚磺基琥珀酸酯钠盐)、引发剂、碱性pH值调节剂、缓冲剂和水,网络Ⅱ的原料包括苯乙烯5~8份、丙烯酸丁酯50~55份、二乙烯苯(DVB)0.1~0.2份、N-羟甲基丙烯酰胺0.1~0.5份、引发剂、碱性pH值调节剂和水。
优选地,所述乳化剂OP-10为0.5~1.0份和MS-1为3.0~5.0份。本发明中通过使用特定成份和份量的(网络Ⅰ和网络Ⅱ)单体、特定成份和份量的复配乳化剂,使得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水性隔音防腐涂料用乳液具有阻尼温域宽、复合损耗因子高的特点。用本乳液配制的阻尼涂料在-10~50℃连续温域内具有很好的阻尼效果,其复合损耗因数大于等于0.05且小于等于1.7。
优选地,所述网络Ⅰ和网络Ⅱ中的引发剂均为过硫酸钾和/或过硫酸铵,且网络Ⅰ和网络Ⅱ中的引发剂均为0.2~0.3份。
优选地,所述网络Ⅰ和网络Ⅱ中的碱性pH值调节剂均为氨水,其用量在网络Ⅰ和网络Ⅱ中均为0.1~0.5份。
优选地,所述缓冲剂选自磷酸氢钠、磷酸氢二钠和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其用量为0.1~0.3份。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Ⅱ中还含有缓冲剂0.1~0.3份。
优选地,所述网络Ⅰ中的水为80~100份,网络Ⅱ中的水为10~20份。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Ⅱ中还含有丙烯酸0.3~1份。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网络Ⅰ:苯乙烯30~40份;丙烯酸丁酯5~8份;DVB0.1~0.2份;丙烯酸0.3~1份;OP-100.5~1.0份;MS-13.0~5.0份;过硫酸钾0.2~0.3份;磷酸氢钠0.2~0.3份;氨水0.1~0.5份;水80~100份。网络Ⅱ:苯乙烯5~8份;丙烯酸丁酯50~55份;DVB(二乙烯苯)0.1~0.2份;N-羟甲基丙烯酰胺0.1~0.5份;氨水0.1~0.5份;过硫酸钾0.2~0.3份;水10~2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281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