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造瘘管无效
申请号: | 201510131344.0 | 申请日: | 2015-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6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黄云腾;赵迎亮;严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英诺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5/445 | 分类号: | A61F5/445;A61M2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瘘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泌尿系统手术用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组合式造瘘管,适用于临床肾造瘘手术用。
背景技术
临床上进行肾造瘘手术时,一般采用逐级扩张的方法建立通道,这种手术方法操作麻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效率,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采用球囊扩张加鞘管的方法一次性建立造瘘通道。国内临床在进行肾造瘘手术时,一般都采用盲穿,穿刺深度的掌控全凭医生临床把握,没有一个精确的探入肾状深度计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临床肾造瘘手术时,对球囊扩张导管和鞘管的穿刺深度进行准确计量显示的复合式造瘘管。方便手术操作,保证合理的穿刺深度,避免穿刺意外发生。
这种组合式造瘘管,包括组成球囊导管的Y型连接部件5、连接在Y型连接部件5上的外导管1、球囊内管3、设置在球囊内管上的球囊2,由穿套在一起外导管1、球囊内管3、球囊2构成球囊扩张导管主体,由鞘管4与球囊扩张导管同心状穿套构成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囊扩张导管的球囊内管3和鞘管4上均标有刻度线。
所述的球囊内管外表面从远端开始每隔1cm标记一个刻度,每个刻度标记方式不一样,每5个标记刻度重复标记一次。
所述的鞘管4的外表面,从远端开始,每隔1cm标记一个刻度,每5个标记刻度重复标记一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这种组合式造瘘管,既可方便医生进行肾造瘘穿刺时的手术操作,又能通过插入患者肾体后通过体外末端的显示刻度了解实际插入肾脏的深度。显然这对临床医生判断是否达到穿刺目的,避免穿刺不到位、或过度穿刺具有正确的判断依据提供了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提出的组合式造瘘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球囊内带刻度的内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带刻度的鞘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导管2-球囊3-球囊内管4-鞘管5-Y型连接部件6-内管刻度线7-鞘管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这种组合式造瘘管,它是对现有各种同功能扩张止血用的造瘘管的一种创造性改进。
这种组合式造瘘管,包括组成球囊导管的Y型连接部件5、连接在Y型连接部件5的外导管1、球囊内管3、设置在球囊内管上的球囊2,由穿套在一起外导管1、球囊内管3、球囊2构成球囊导管主体,由鞘管4与球囊扩张导管同心状穿套构成造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囊扩张导管的球囊内管3和鞘管4上分别内管刻度线6和鞘管刻度线7。
所述的在球囊内管3的内管的外表面从远端开始每隔1cm标记一个刻度,每个刻度标记方式不一样,每5个标记刻度重复标记一次
所述的鞘管的外表面,从远端开始,每隔1cm标记一个鞘管刻度线,每5个标记刻度重复标记一次。
这种组合式造瘘管在临床使用中的原理如下:
临床医师首先用穿刺针在需要穿刺的肾脏位置进行穿刺,待穿刺到位后,沿穿刺针置入导丝,然后取出穿刺针,将球囊导管沿着导丝从穿刺部位插入到预定位置。此时,通过球囊导管内管外露在患者体外的内管上的刻度线正确显示球囊导管远端插入肾脏的深度和位置;随后,通过球囊导管上的Y型连接部件向球囊内注入一定压力的生理盐水,随着球囊的膨胀鼓起,将穿刺部位扩张到预定大小。此时,将套置在球囊导管外的鞘管沿着球囊外周向体内推进,临床医师通过设置在鞘管外壁上的鞘管刻度线准确地掌控鞘管的插入深度。待鞘管插入到预定深度后,将球囊导管内的生理盐水通过Y型连接部件抽出,使球囊收缩恢复到原始非膨胀状态,然后取出整个球囊导管。此时鞘管留置在肾脏被穿刺部位,成为进行肾脏内相关手术的通道。
由于这种组合式造瘘管在球囊内管和鞘管上均设置刻度线,因此,在利用这种组合式造瘘管进行肾造瘘手术时,能够正确知道球囊导管和鞘管插入人体肾脏的深度,对于临床医师正确判断管体远端插入位置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显然这对于克服国内医学界传统造瘘手术中单凭临床医师经验采用“盲穿”确定造瘘而导致的医疗隐患具有积极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英诺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英诺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1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