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甲烷直接制备芳烃的系统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34637.4 | 申请日: | 2015-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44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骞伟中;谢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76 | 分类号: | C07C2/76;C07C15/00;C07C1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烷 直接 制备 芳烃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甲烷直接制备芳烃的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芳烃产品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目前主要通过石油路线获得。但由于烯烃生产及油品(汽柴油等)生产存在原料竞争关系,从石油路线制备芳烃的产量越来越受制约。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芳烃。
以甲烷为原料,在无氧环境下用金属-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转化,可以获得苯、甲苯与萘等重要芳烃。但由于热力学平衡限制,600-700℃下进行的芳构化反应的单程转化率较低(约16%),生成的气体中约含22%氢气与78%甲烷。变压吸附的方法将氢与甲烷分离,成本比较高,且耗能。同时,在特定的系统中,生成的氢气无用,其储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前期专利报道了利用CO2与含氢气的甲烷反应,生成甲烷的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但大量甲烷与氢气与低含量的芳烃的分离需要吸收解吸技术,能耗高,流程长。同时需要把芳构化系统出口的高温尾气,先冷却,进行分离后,再升温进行甲烷化反应,能耗非常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甲烷直接制备芳烃的系统与方法,将甲烷芳构化反应系统出口的尾气经过换热后,直接与CO2在适宜温度范围反应,然后再用分离技术把芳烃、水与气体(甲烷,含残余少量氢气)分离,甲烷气体可以实现循环转化,不但避免了芳烃与甲烷氢气分离能耗高的难题,简化了流程,同时有效利用了过程热能,具有既降低设备投资,又降低芳烃生产成本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甲烷直接制备芳烃的系统,包括:
甲烷芳构化子系统1,其系统入口接甲烷,出口得到甲烷、氢气及芳烃的混合气;
甲烷化反应子系统2,其入口接甲烷芳构化子系统1的出口以及CO2,其出口得到甲烷、芳烃、水以及残余氢气;
分离子系统3,其入口接甲烷化反应子系统2的出口,将甲烷、芳烃、水以及残余氢气分离,其中分离所得甲烷和残余氢气回送至甲烷芳构化子系统1循环使用。
所述甲烷化反应子系统2采用多段变温固定床反应器或多段变温流化床反应器(多段指两段至两段以上),反应器的温度用饱和冷却水或低温蒸汽控制,得到的高温蒸汽用于甲烷芳构化反应系统1的原料气预热。
所述甲烷化反应子系统2中使用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其中金属为Ni、Cu、Fe、Pt、Pd、Co、Re、Mo、W、Cr、Mn以及Rh中的一种或由多种形成的合金,载体为Al2O3、SiO2以及ZrO2中的一种或由多种形成的混合物,使用碱金属和稀土元素作为助剂,所述催化剂中金属的质量分数为0.1-10%,碱金属的质量分数为0.01-2%,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01-2%,其余为催化剂载体。
所述碱金属为K或Na,所述稀土元素为La或Ce。
本发明还提供了基于所述系统用甲烷直接制备芳烃的方法,将甲烷在甲烷芳构化子系统1中进行芳构化得到甲烷、氢气及芳烃的高温混合气,将该高温混合气冷却至300-350℃,与CO2一起送入甲烷化反应子系统2在其中反应得到甲烷、芳烃、水以及残余氢气的混合物质,再将该混合物质送入分离子系统3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甲烷与残余氢气回送至甲烷芳构化子系统1循环使用,芳烃与水作为最终产品。
所述混合物质中,残余氢气与甲烷的体积分数比小于1%,CO2与甲烷的体积分数比小于0.05%。
所述甲烷化反应子系统2采用多段变温固定床反应器或多段变温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器的温度用饱和冷却水或低温蒸汽控制,得到的高温蒸汽用于甲烷芳构化反应系统1的原料气预热;甲烷化反应子系统2中使用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其中金属为Ni、Cu、Fe、Pt、Pd、Co、Re、Mo、W、Cr、Mn以及Rh中的一种或由多种形成的合金,载体为Al2O3、SiO2以及ZrO2中的一种或由多种形成的混合物,使用碱金属与稀土元素作为助剂,催化剂中金属的质量分数为0.1-10%,碱金属的质量分数为0.01-2%,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01-2%,其余为催化剂载体,反应条件为:使用温度200-350℃,压力0.1-1MPa(绝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46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苄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高效热集成型移动床甲醇制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