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除湿原理减少冷柜结霜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37932.5 | 申请日: | 2015-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8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徐玉峰;丁广龙;范大鹏;李淑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21/04 | 分类号: | F25D2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除湿 原理 减少 冷柜 结霜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柜除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除湿原理减少冷柜结霜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 冷柜使用一段时间后,冷柜内壁会结霜,在柜体的内上部尤其严重。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霜层厚度增加,冷源从蒸发器传递到冷冻物体需要经过的霜层,导致冷柜冷源传递能量损失,冷柜能耗增加。造成结霜的原因其一是无法杜绝冷柜盖体与柜体间密封存在的漏风现象,即柜口处漏冷。干湿空气在压强的作用下在柜口密封不严处交汇、凝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干燥的空气进入冷柜,平衡冷柜内外压,同时降低冷柜内水分子密度,从而减少结霜速度,延长除霜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冷柜柜口处漏冷,导致干湿空气在压强作用下在柜口密封不严处交汇、凝霜,从而导致冷柜内壁结霜,进而导致冷柜冷源传递能量损失、能耗增加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人为的转移冷柜内外干湿空气的交汇地点,并使其在交汇处完成凝结转换的一种利用除湿原理减少冷柜结霜的装置。
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除湿原理减少冷柜结霜的装置,包括空气冷凝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空气冷凝管的主体呈筒状、两端贯通,所述空气冷凝管的一端通过弯头连有出气口,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管连有泄水管,所述泄水管的底端连有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上留有排水孔,所述泄水管外壁连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末端留有进气口, 所述空气冷凝管的主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单向玻璃纤维层和活性炭层,活性炭层用来干燥、净化空气 ,单向玻璃纤维层用来隔绝柜体内冷气外漏,并使途经活性炭层后的柜外干燥洁净冷空气在压强的作用下穿过单向玻璃纤维层渗入柜内,也可以放入杀菌剂、除臭剂等。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上分别设有格栅,旋转格栅可以控制风口大小,以更好的提供空气进风量,如冬季时可以关闭。内壁出气口设置在柜体内胆壁上,此风口同样安装有格栅,以控制进出的空气,格栅也可以是其他样式,或者长条形或圆形,图案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内、外壁气口上安装有格栅的好处在于:在不同的湿热情况下,在用户不需要时可以将风口关闭。
优选地,空气冷凝筒上高下低的安装在冷柜蒸发器附近,根据产品不同,精确计算露点,避免湿空气在冷凝管中结霜。通过调节空气冷凝筒与蒸发器的水平距离,使外壁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露成水。
优选地,所述空气冷凝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U”形夹固定在内、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泄水管伸入气液分离器的底部。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出了一种利用除湿原理减少冷柜结霜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如上所述的一种利用除湿原理减少冷柜结霜的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安装装置,所述空气冷凝管靠近蒸发器竖直安装,所述气液分离器靠近冷凝器安装,所述排水孔卡在外壁的预留口处;
旋转所述进气口上的格栅与所述出气口上的格栅,调节到最佳的进风量与出风量;
启动冷柜制冷,冷柜内的压强降低,冷柜外的空气沿着进气口,经过空气冷凝管中的活性炭层和单向玻璃纤维层,最后经过出气口进入冷柜内,同时,空气冷凝管中的冷凝水经螺纹连接管和泄水管流入气液分离器底部,气液分离器利用冷凝器作为热源,蒸发进入的冷凝水,若有多余未蒸发的冷凝水积聚则从排水孔排出。
优选地,所述蒸发器为空气冷凝管提供冷源,柜内压强降低,按照空气流体动力学原则,冷柜外空气沿着阻力较小的进气口通过空气冷凝筒进入柜体内,人为改变空气交汇。空气冷凝管利用蒸发器作为冷源,冷凝进入管内的柜外空气,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析出从而干燥空气,经过(或活性炭层或除味剂或其他可适合放置的物质),进入冷柜内,平衡内外压力,减少从柜门处渗入的湿热空气,降低柜内的空气水分子密度,延长用户的除霜周期,降低冷柜能耗。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冷柜的蒸发器为空气冷凝管提供冷源,使空气中的空气经进风口、进风管,进入空气冷凝管,在空气冷凝管中冷凝,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析出,从而干燥空气,降低冷柜内的空气水分子密度,延长用户的除霜周期,降低冷柜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利用除湿原理减少冷柜结霜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格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格栅结构中Ⅰ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格栅结构中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空气冷凝管,2为螺纹连接管,3为泄水管,4为气液分离器,5为单向玻璃纤维层,6为活性炭层,7为进气口,8为排水孔,9为出气口,10为弯头,11为蒸发器,12为内壁,13为外壁,14为冷凝器,15为格栅,16为进风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79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