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乙烯醇海绵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41989.2 | 申请日: | 2015-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3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侯春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春英 |
主分类号: | C08J9/36 | 分类号: | C08J9/36;C08J9/04;C08L29/14;C08F116/06;C08F8/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811600 青海省西宁市***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乙烯醇 海绵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醇海绵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广泛应用于工业清洗、快速局部止血、医药载体及冷敷与热敷用聚乙烯醇缩甲醛海绵
背景技术
聚乙烯醇(以下简称PVA)缩醛类高吸水材料具有优良的吸水功能,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磨性能,在电子工业、日用清洁、医疗卫生、建筑材料等领域已经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产品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酸耐碱性能;产品有高吸水率和保水性能,吸水速率快,吸液倍率高,吸水后柔软细腻。由于其本身不宜细菌生长,吸水后质地柔软,与传统纱布类、脱脂棉类、明胶类止血材料比较起来,其止血、膨胀及舒适性能等有明显优势,在医用材料领域备受关注,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公开的聚乙烯醇缩甲醛海绵制备方法包括:成孔剂发泡法、发泡剂发泡法、机械打泡法。
成孔剂发泡法,在聚乙烯醇溶液中先加入成孔剂,再加入表面活性剂、甲醛、酸等,成孔剂起到支撑核心作用,聚乙烯醇在成孔剂周围缩醛化反应,而后随着成孔剂从体系中的移除得到发泡聚乙烯醇材料。采用成孔剂发泡时,亦需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促进成孔剂在各相之间的分散。成孔剂的种类和用量不同可制得不同孔径和孔数的泡沫塑料。淀粉是常用的成孔剂,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1508747及CN101508814的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制备方法中,均以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等种类淀粉颗粒作为成孔剂物,在聚乙烯醇固化成型后再使用大量水将淀粉清洗掉。使用此种技术工艺生产的产品,淀粉较难完全清洗干净,残留的淀粉会滋生霉菌而导致产品变质,限制了产品应用范围。且此种技术工艺中,淀粉利用价值低,耗水量大,淀粉与酸催化剂不能回收利用,不利于节约资源与削减成本。
发泡剂发泡法,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发泡剂、甲醛、酸类催化剂等,发泡剂与酸类催化剂发生反应后,产生大量气泡,均匀分散在树脂溶液中。随着树脂缩醛反应和交联反应的发生,得到聚乙烯醇海绵。大部分发泡剂采用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如专利公开号为CN1557872和CN1095387中采用碳酸氢钠为发泡剂,但发泡所得产品海绵泡孔直径较大,而且很难控制均匀。因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与无机强酸反应强烈而迅速,瞬间释放出大量气体,气体逃逸严重,故碳酸钠及碳酸氢钠添加量较大,同时也消耗掉较多的酸催化剂,此种方法在工业化生产中对工艺要求较高。
机械打泡法,在聚乙烯醇水溶液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加入表面活性剂、甲醛、酸类催化剂等,利用高速搅拌将空气带入到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待体积达到相对稳定后,将混合料液倒入模具,固化成型。随着聚乙烯醇泡沫脱水、硬化,逐渐形成气体分散于聚乙烯醇缩甲醛固体中的泡沫。理论上机械打泡法使用试剂较少,在医用材料领域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机械打泡法对工艺要求较高,在放大过程中对发泡条件变化敏感,其规模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富有挑战性。
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聚乙烯醇发泡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操作工艺不稳定,例如,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原料的自身氧化使得有机酸含量大幅升高,将使得聚乙烯醇海绵产品质量发生变化,导致出现一定的色差,乃至变黄的现象,从而降低海绵成品率,提高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聚乙烯醇海绵产品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在较高温度、湿度条件下长时间使用聚乙烯醇海绵变黄、老化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聚乙烯醇海绵生产稳定性,提高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质量更为稳定的聚乙烯醇海绵产品,本发明通过对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一种聚乙烯醇缩甲醛海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春英;,未经侯春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419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曲挠耐油橡胶
- 下一篇:一种重复载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