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筋增强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45180.7 | 申请日: | 2015-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5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潘金龙;蔡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晓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增强 ecc 钢管 混凝土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承重混凝土构件,具体为一种钢筋增强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以来,钢管混凝土以承载力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便捷等优点,在高层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在在实际工程中,钢管混凝土仍存在易于局部屈曲、耐久性较差、抗火能力不足等缺陷。为了提升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抗火性能,有学者提出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并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发展。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由外部钢筋混凝土和内部钢管混凝土叠合而成,相比普通钢管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具有更好的抗屈曲能力和更高的承载力。然而,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外层混凝土延性远小于中部钢管混凝土,两者协同变形能力较差,外层混凝土容易发生剥离,且核心钢管混凝土的峰值荷载滞后于外层钢筋混凝土,降低了叠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同时,混凝土是一种准脆性材料,抗拉强度低,容易开裂。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在地震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外层混凝土受拉易发生开裂,并引起其与钢筋和钢管的粘结强度的迅速退化而发生剥离破坏,降低了结构的抗震性能、耐久性和抗火性能,制约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01627136U公开了一种PVC管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构件外层采用PVC管,内层采用钢管,在内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外PVC管和内钢管之间为钢筋混凝土。该构件具有普通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优点,外层PVA管可提高构件的抗腐蚀性能和耐久性,但是该构件的抗火性能以及耐高温性能较差。
中国专利文献CN203905298U公开了一种FRP管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该构件包括钢管和箍筋,钢管内填充有混凝土,钢管外包裹有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内设置有若干钢筋,箍筋绑扎在钢筋外侧,钢筋包括若干纵向设置的钢筋和若干横向设置的钢筋,钢筋混凝土外侧设置有FRP管。该构件可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但同样也存在抗火性能和耐高温性能较差的缺点。
中国专利文献CN201635260U公开了一种中空钢管-钢筋混凝土叠合构件,该叠合构件由外钢筋混凝土包裹钢管构成,是在钢管中不填充混凝土的新型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外层采用钢筋混凝土,内层采用普通钢管。该构件具有较好的抗火性能,自重较轻,但仍存在外层混凝土与内层钢管协同性能较差、耐久性不足等缺点。
综上,现有的叠合柱的耐久性、抗震性能、抗火性能还有待提高,如何结合新材料全方面提高叠合柱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这正是本发明的出发点所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叠合柱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全面提高叠合柱耐久性、抗震性能、抗火性能的钢筋增强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钢筋增强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包括水泥基材料、钢管、纵筋和箍筋,所述纵筋和箍筋连接成钢筋笼,所述钢筋笼与水泥基材料形成柱体,所述水泥基材料包括核心混凝土和外部ECC,所述钢筋笼内穿设有钢管,所述核心混凝土填充于钢管内,所述外部ECC浇筑于钢管外及钢筋笼上。
作为优选,为了克服柱体中不同材料在集中受力时的相对变形,所述钢管的轴心与柱体的轴心相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钢管为圆钢管,所述柱体为圆柱或棱柱。
作为优选,所述钢管为方钢管,所述柱体为圆柱或棱柱。
作为优选,为了达到钢材的最佳利用率,所述钢管是外径与钢管壁厚比值为40-150的薄壁钢管。
作为优选,所述核心混凝土是具有自密实和微膨胀特性的高性能混凝土。
作为优选,所述钢管及核心混凝土与外部混凝土的端面相平齐。
作为优选,所述柱体的端面为圆形、方形、矩形、多边形或椭圆形,所述核心混凝土的端面为圆形、方形、矩形、多边形或椭圆形。
本发明所采用的ECC为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ECC)是经系统的微观力学设计,在拉伸和剪切荷载下呈现高延展性的一种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通常是以水泥加填料或者粒径不大于5mm的细集料作为基体,用纤维(如聚乙烯纤维做增强材料,在仅使用体积率小于2%纤维( 主要是合成纤维, 如,PVA,PE等 )的掺量下便可获得3%以上拉应变能力, 且饱和状态的多点开裂裂缝宽度小于3mm宏观极限拉应变可达到3%以上,是普通混凝土的300 倍以上。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451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