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佐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50836.4 | 申请日: | 201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0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吕暾;黄彩进;王立波;刘秋文;周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9/39 | 分类号: | A61K39/39;A61P37/0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佐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制品免疫佐剂制备工艺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纳米佐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疫苗在预防和治疗重大传染病从而保护人类免受侵害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疫苗以减毒或灭活的细菌或病毒为载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一次或两次即可有效引起机体的系统免疫反应,但其极有可能回复毒力且稳定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同时,目前临床上批准用于人体的佐剂主要为铝佐剂和MF59两种,然而这两种佐剂主要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很难刺激细胞免疫反应的发生,这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等胞内病原体的感染显然是不够的。研究开发出安全性好且能有效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疫苗及其载体和佐剂成为绝大多数传染病疫苗研发中的瓶颈问题。鉴于病毒载体疫苗潜在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如蛋白质疫苗等新型疫苗逐渐成为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然而DNA和蛋白质较难进入机体且易被酶降解导致了疫苗较差的免疫原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借助于合适的疫苗载体或佐剂。可用于人体的两种佐剂(铝佐剂和MF59)主要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较弱,这对于预防和治疗胞内病原体如病毒等的感染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非病毒载体,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理化性质,如易于加工修饰、促进功能分子入胞、保护DNA和蛋白质等免受降解,在疫苗载体或佐剂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一些纳米材料在实验动物水平显示出较好的载体作用或佐剂活性。本文讲述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通过与蛋白质进行结合,可以获得较好的免疫原性,展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佐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佐剂通过与蛋白质进行结合,可以获得较好的免疫原性,展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纳米佐剂,所述佐剂成分质量比为硼酸:尿素:葡萄糖=10:10:3。
所述的纳米佐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比例称取硼酸、尿素、葡萄糖,研磨均匀,放入坩埚中,在高温电炉中进行加热,升温速率5度/min至1250度/min,保持5h,自然冷却,获得到粉末,并且再次均匀研磨,用去离子水进行溶解,6000rpm离心10min,重复一遍,获得到的胶体即为纳米氮化硼胶体(BN),该氮化硼(BN)颗粒直径在60-100nm;为了使得纳米材料充分氨基化,将该胶体通入氨气至饱和状态,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24h,获得的溶液在去离子水中透析,至pH=6.9-8.0停止,整个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所述的纳米佐剂在制备疫苗上的应用。
所述疫苗的制备方法为将抗原与纳米佐剂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所述抗原与纳米佐剂质量比为50:1~100:1,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4-8h,交联剂的浓度为0.1-1%,并且进行透析去除交联剂,获得的即为制备好的疫苗。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一发明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合成纳米材料氮化硼(BN),并且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该纳米材料有较好的佐剂活性,是一个独创性的发现。BN是一种与碳纳米管结构相似的纳米材料,只是由氮元素和硼元素替代了碳元素结构了网状结构,保持了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具有很高的水溶性。我们合成的纳米材料颗粒比较均匀,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该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理化性质,如易于加工修饰、促进功能分子进入细胞、保护外源DNA和蛋白质等免受降解,在疫苗载体或佐剂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另外本发明通过对纳米材料进行修饰,使得该纳米材料带上丰富的氨基,当然也可以给纳米材料进行其他的修饰,使得纳米材料可以带上更多的大分子或者抗原,从而引发机体的更加强烈的免疫反应。
附图说明
图1 纳米佐剂(BN)电镜图。
图2 纳米佐剂(BN)浓度的曲线图。
图3 纳米佐剂(BN)与蛋白质交联后吸光度的变化。
图4纳米佐剂(BN)与蛋白质交联后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图。
图5 纳米佐剂(BN)与蛋白质交联后动物免疫的抗体活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08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