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早熟粳稻的选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55455.5 | 申请日: | 2015-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6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鹏;曹黎明;施标;吴书俊;岳玲;林金元;王新其;王海宏;闫影;张丽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1/06 | 分类号: | A01H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2011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早熟 粳稻 选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种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早熟粳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以及市场稻米品种的多样化,人们对稻米的消费逐渐由“量型”向“质型”过渡,具有怡人香味优质稻米的消费量逐年递增,特别是对优质早熟新米的消费需求量更是不断攀升。
目前生产上种植的优质早熟水稻品种较少,难以满足当前水稻生产以及人们对稻米消费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的需求。尤其是地处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区的区域,每年6、7月份的梅雨季节使上一年储藏的稻米受潮霉变劣化比较严重。许多研究表明,随着稻米储藏时间的延长,其米饭的食味品质也逐渐变差。因此,创制早熟优质粳稻新种质是有效避免长期食用“陈米”的重要途径之一。
推广种植早熟优质粳稻新品种,有利于提早新米上市时间,抢占当年新米市场,丰富国庆稻米种类,增加种植经济收益,促进农户增收增效。此外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绿肥、麦子、油菜、西瓜等作物茬口安排问题对水稻品种的熟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育早熟、耐迟播优质粳稻新品种实现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可以有效缓解作物茬口安排问题。同时,熟期早的品种具有早种早收的优点,耐迟播性好,对增强水稻生产安全、备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的生育期是一个重要农艺性状。近年来,水稻育种工作者从杂交选育、理化诱变、基因定位等方面开展早熟品种选育以及早熟基因的遗传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原丰早、浙辐802、早玉香粳、苏香粳3号、辐桂1号、松香早粳、苏沪香粳、早显A等早熟品种(组合)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早熟基因遗传分析研究方面,由于不同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材料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差异。据研究报道,水稻早熟性状是由早熟主基因及微效修饰基因互作的结果,早熟基因Ef-x(t)、Ef-cd(t)、Ef-y(t)、Ef-x、Ef-1、Hd10-1分别定位于水稻第2、3、6、7、9、10号染色体上。早熟基因在水稻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早熟品种普遍存在“早而不丰,丰而不早”的矛盾,虽然某些品种(品系)能达到早熟和丰产的统一,但应用范围很局限。为扩大早熟和丰产品种的应用范围,打破早熟与低产的连锁、建立早熟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束育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是一种高效的农作物育种技术。近年来,电子束育种在小麦、大麦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早熟粳稻新种质创制方面尚未有成功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早熟粳稻的选育方法,选育出的优质粳稻新品种具有早种早收的优点,耐迟播性好,对增强水稻生产安全、备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早熟粳稻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优质高产中晚熟常规晚粳稻品种,种子含水量13%~14%;
2)电子束处理
将种子均匀铺开,以电子束照射种子,电子束能量10MeV,重复可变频率5~550Hz,处理剂量为100Gy~200Gy,优选120Gy,用硫酸亚铁剂量计监测;
3)浸种催芽
将对照种子和用电子束处理过的种子分别进行浸种催芽;
4)早熟粳稻株系筛选
将浸种催芽的对照种子和电子束照射处理种子分别于大田均匀直播,稀播,亩用种量控制在3~4公斤,参照对照株的生育期,选择处理株中抽穗扬花早8~12天的单株,在该基础上,再选择株叶型、穗型、粒型与对照株一致的单株穗;将选中的单株穗加代种植,种植穗行5~6代,分别设置对照株,结合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择优、择早筛选,得到株穗,将选中的株穗收种,获得早熟粳稻品种。
本发明中,采用低处理剂量电子束照射种子,重现性好,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对晚粳品种秀水128及晚粳品系1310进行筛选,均能获得早熟种质。
与现有应用较广泛的γ射线辐射诱变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电子束聚束性能好,方向一致,利用率高,生物学损伤轻,利用低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水稻种子,对种子的损伤较轻,可以有效避免大量无规则、不利突变的产生,大大减少了后代筛选的工作量。
2)使用安全,操作简单,对环境没有辐射污染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54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杜鹃红山茶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小麦杂交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