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泵水幕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510157662.4 | 申请日: | 2015-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0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杜雅兰;刘国栋;阮志刚;卢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47/12 | 分类号: | B01D47/12;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幕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漆雾、粉尘及废气的吸收净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无需水泵可产生循环水幕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气特别是喷漆和粉尘的净化处理多采用湿法处理,通过水泵产生的细密水雾能够有效实现洗尘、脱硫或者净化作业。目前湿法净化方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机械、电子、冶金、化工以及制药等行业的净化中。
为实现废气与水雾的充分混合,以及吸收水的充分雾化,目前的湿法净化设施一般采用将废气施加动力后与水逆向运动或一起喷出形成雾化气水混合体,然后进行气、水分离,实现废气的净化。该净化设施因为废气的酸性化和腐蚀性,会造成气泵或水泵的腐蚀,减少气泵或水泵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净化成本。
本单位技术人员前几年曾发明了一种无泵水幕净化装置,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但该装置的结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结构略嫌复杂,水幕的形成及水循环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仍需再作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不需要使用水泵,仅依靠与出气口连接的抽风设置,形成可循环的水幕式的净化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泵水幕净化装置,封装在盒体中,其特征在于:盒体正面下部设置进气口,顶部设置出气口;出气口处的盒体上设置有风机;在盒体底部设有循环水箱,循环水箱上装有一块垂直的水通侧板,水通侧板上部将盒体的下半部分分隔成两个空间,一个是水通侧板与进气口之间的进气室,另一个是水通侧板与盒体背面之间的气水通道;在水通侧板上位于进气室内,设置一水幕板。
水幕板将气水通道与进气口隔开;在水通侧板的顶部设有集气箱,集气箱底部设置一通入到进气室的落水管道。
水通侧板底部将循环水箱隔开,隔成连通器结构。
水幕板从上至下向进气口倾斜。
落水管道底部安有溢水槽,溢水槽设置在水幕板的上端。
集气箱中间设有导流板,将水导流到落水管道中。
集气箱内通向出气口之间设有一斜向安置的挡水板。
出气口的下方设有废气净化装置,集气箱与出气口之间通过废气净化装置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无需使用水泵,仅依靠出气口处的风机形成可循环水幕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它可实现废气的充分净化和净化水的循环使用。本发明的净化装置消耗能量低,净化效率高,处理量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盒体1,循环水箱2,水幕板3,溢水槽4,落水管道5,集气箱6,水通侧板7,气水通道8,导流板9,挡水板10,废气净化装置11,出气口12,进气室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无泵水幕净化装置,封装在一长方形盒体1中。盒体1正面下部设置进气口,顶部设置出气口12。出气口12处的盒体1上设置有风机(图中未画)。在盒体1底部设有循环水箱2。循环水箱2上装有一块垂直的水通侧板7,水通侧板7底部将循环水箱2隔开,隔成连通器结构,水通侧板7上部将盒体1的下半部分分隔成两个空间,一个是水通侧板7与进气口之间的进气室13,另一个是水通侧板7与盒体1背面之间的气水通道8。在水通侧板7上位于进气室13内,设置一从上至下向进气口倾斜的水幕板3,水幕板3将气水通道8与进气口隔开。在水通侧板7的顶部设有集气箱6。在集气箱6底部设置一通入到进气室13的落水管道5,落水管道5底部安有溢水槽4,溢水槽4设置在水幕板3的上端。集气箱6中间设有导流板9,可将水导流到落水管道5中。集气箱6内通向出气口12之间中设有一斜向安置的挡水板10。出气口12的下方设有废气净化装置11,集气箱6与出气口12之间通过废气净化装置11相通。
本发明的净化过程为:
无泵水幕净化装置,利用出气口12处的风机产生的负压,把循环水箱2中的水提升至集气箱6,汇集后经落水管5流入溢水槽4,再从溢水槽4溢流到水幕板3上形成水幕。此时,含有漆雾、粉尘及废气的气体在气流组织的作用下进入进气室13,首先与水幕板3接触,将部分大颗粒污染物截留于水中,水幕板3将气水通道8与进气口隔开,气体通过水幕板3后穿过水幕进入由水通侧板7与盒体1组成的气水通道8,气体与气水通道8里的水进行搅拌混合,使颗粒物沉降至循环水箱2中。一部分水跟随气流组织进入集气箱6后经导流板9使气水分离,经处理后的气体穿过挡水板10,再进入废气净化装置11进行吸附,通过排风机从出气口12排放到大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76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