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关于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57703.X | 申请日: | 2015-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6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罗瑞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普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68 | 分类号: | C12N9/68;A61K38/48;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关于 水解 纤维蛋白 溶酶原 多肽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及其应用,具体涉及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水解成血管抑素,治疗恶性肿瘤的多肽。
背景技术
1971年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生成。并认为实体瘤形成后,其发展可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两个阶段。无血管期,微小肿瘤的存在依靠周围间质弥散供血,生长速度呈线性,肿瘤限制在1mm~2mm之内,瘤细胞数少于105~106个,迫使肿瘤处于“休眠状态”;进入血管期后,肿瘤组织为灌注性供血,瘤体呈指数性生长,2周后可增大1.6万倍。新生血管不仅提供肿瘤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排除代谢产物,而且是远处转移的途径。因此,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就可能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抗新生血管疗法也成为肿瘤治疗的手段之一。
血管抑素是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水解产物,有较强的血管生成抑制活性。大量研究证实血管抑素在体外能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在体内试验中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使肿瘤处于“休眠状态”。
因此,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水解,形成血管抑素,可以有效抑制体内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目前,没有成熟开发的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问世,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本专利中的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已证明在治疗子宫癌中有效,具有在其他肿瘤模型中开发的前景。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供全新的序列,该序列为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对恶性肿瘤具有很好的疗效。
技术方案
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其特征在于其序列为QDYLKSQDDIQKLGAH。
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在治疗恶性肿瘤,如子宫癌药物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
利用固相合成法化学合成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该多肽具有全新的序列,该多肽可体外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水解,治疗恶性肿瘤,如子宫癌。我们发现的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可以同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力,并在体内试验中提高荷瘤小鼠生存率,具有潜在的新药开发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对体外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活性。
采用ELISA法检测纤维蛋白溶酶原水解产物——血管抑素。将1ml的1mg/ml的纤维蛋白溶酶为底物,分别在底物溶液中加入2、4、8μg的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上海生工合成)和阳性对照药金属蛋白酶6μg,在37℃,反应5min后,离心,取上清,用ELISA法反应后溶液中血管抑素的含量,结果显示,2、4、8μg的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和金属蛋白酶产生的血管抑素分别为9.76、23.98、41.98nM。
实施例2
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对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存活IC50。
采用MTT比色法。将对数生长的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以1.0×105加入96孔培养板中,培养24h,实验孔、阳性药物对照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实验药物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上海生工合成)和阳性对照药物紫杉醇;空白组加入相同体积的溶剂。每孔设五个复孔,培养48h,分别在0h、2h、8h、14h、20h、24h、36h、,48h每孔加入MTT,作用4h后,加入DMSO,孵育30min,在酶标仪620nm处测定吸光度A值,按公式HUVEC生长抑制率=(1-实验组吸光值/对照组吸光值)×100%。计算出实验药物的IC50为24.76μM。
实施例3
用肿瘤模型检测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的体内活力。
建立子宫癌肿瘤模型,阳性对照药物紫杉醇;空白组加入相同体积的溶剂,实验组多肽(上海生工合成)设3个剂量:0.75、1.5、3μM/Kg。21天后,观察小鼠存活数量,计算存活率。结果显示,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可有效地保护小白鼠,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生存率达到56.4%。
实施例4
水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多肽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裸鼠异种移植肿瘤生长抑制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普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普罗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77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