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液腔气体腔独立型人工心脏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58802.X | 申请日: | 2015-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0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霞;郭群超;侯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煜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10 | 分类号: | A61M1/1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液 体腔 独立 人工心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人工心脏系统,特别是一种带有血压调节机构的血液腔气体腔独立型人工心脏。
背景技术
人工心脏,即用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脏的泵血机能,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按功能划分包括心室辅助血泵和全人工心脏。人工心脏移植为一种治疗心衰的手段,是心脏移植术有效的替代方案。全人工心脏是一种用于代替心脏下部两个腔室的设备。这两个被替代的腔室被称为“心室”。如果一个病患由于心力衰竭到了晚期而导致两个心室都无法再发挥功能,就可能会利用到这种设备。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由于受到损害或削弱而导致无力输送足够的血液以满足身体的需要。“晚期”是指这种心脏衰竭到了一定十分严重的程度,以至于除了心脏移植之外的所有其他治疗都无法起效了。在两种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全人工心脏:患者可能需要全人工心脏来维持生命指导能够获得移植的心脏;不具备心脏移植的资格,但已经到了两个心室逐渐丧失功能的心力衰竭晚期;全人工心脏和患者的心房相接。人工心脏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随着现代社会心脏病人的逐渐增加,人工心脏技术将会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99126700.1,专利名称:气电一体式血泵、气电一体式人工心脏,该专利技术提供了血泵简单化、人工心脏小型化方案,但是它不能有效的调节人工心脏出血管的出血压力,容易造成病人的血压波动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带有血压调节机构的人工心脏系统,可以有效防调节人工心脏出血管的出血压力。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前端进血管、单向阀、后端进血管、人工心脏、气管、心脏薄膜、出血管、旋转轴、旋转板、伸缩杆、控制体、第一移动体、第二移动体、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单向阀的进出血口分别与前端进血管的出血口、后端进血管的进血口相连接,心脏薄膜布置在人工心脏内,心脏薄膜把人工心脏分割为气体腔和血液腔两部分,气管与气体腔相连通,后端进血管的出血口、出血管的进血口均与血液腔相连通,后端进血管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旋转轴镶嵌在出血管的上壁面上,旋转板的一端与旋转轴固结在一起,旋转板的另一端与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一起,第一移动体、第二移动体均布置在控制体内,第一移动体布置在第二移动体的上端,第一移动体的下端面与第二移动体的上端的通过坡形结构结合在一起,伸缩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出血管上壁面、控制体下壁面后与第二移动体的下壁面铰接在一起,第一弹簧布置在第一移动体的右壁面、控制体的右壁面之间,第二弹簧布置在第二移动体的下壁面、控制体的下壁面之间,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前端进血管相连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移动体左侧的容积腔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出血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移动体右侧的容积腔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改变进入血液腔的血液流量,可以实现出血管出血压力的自我调节,从而使出血压力在进血压力较高的情况下也能维持稳定;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前端进血管,2、单向阀,3、后端进血管,4、人工心脏,5、气管,6、心脏薄膜,7、气体腔,8、血液腔,9、出血管,10、旋转轴,11、旋转板,12、伸缩杆,13、控制体,14、第一移动体,15、第二移动体,16、第一弹簧,17、第二弹簧,18、第一连接管,19、第二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煜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煜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88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