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60658.3 | 申请日: | 2015-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3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黄显怀;黄健;张勇;王坤;陶勇;王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23006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泵 废水处理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真空泵废水由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循环式真空泵产生,主要用在生产工艺蒸馏拉负压以及真空吸料环节,污染物质为COD、油类等。废水中含有甲苯、少量低沸点的醇、醇和环氧氯丙烷反应中间产物、产品醚类,这些物质进入废水中导致废水生物降解性较差。现有的废水处理方式为:真空泵废水都是进入最终废水处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增加废水处理站处理负荷的同时,也会导致排放废水量超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由调节池(2)、提升泵(3)、气浮隔油池(4)、废油回收池(5)、曝气微电解装置(6)、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7)、沉淀池(8)、集水池(9)、高效过滤罐(10)、回用水储存池(11)、污泥池(12)、板框压滤机(13)、污泥外运车(14)、提升水泵(15)、回用水水泵(16)、污泥回流泵(17)、污泥提升泵(18)、风机房(19)组成;真空泵废水(1)通过厂区管道与调节池(2)的进水管相连通,调节池(2)中废水通过提升泵(3)进入气浮隔油池(4)的进水口,气浮隔油池(4)隔离的浮油和浮渣由池上部进入废油回收池(5),气浮隔油池(4)的底流与曝气微电解装置(6)的下部进口相连通,曝气微电解装置(6)的上部出水口与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7)进水口相连通,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7)出水管与沉淀池(8)的中心进水管相连通,沉淀池(8)周边出水管与集水池(9)相连通,集水池(9)的底部水出流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与回用水储存池上半部(11)和通过提升水泵(15)进入高效过滤罐(10)上进水口相连通,高效过滤罐(10)的下出水口与回用水储存池上半部(11)相连通,回用水水泵(16)与回用水储存池(11)下部相连通实现回用,沉淀池(8)的沉淀污泥出泥口与污泥池(12)上进泥口相连通,污泥池(12)中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17)和污泥提升泵(18)分别与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7)上进泥口和板框压滤机(13)进口相连通,板框压滤机(13)出泥通过污泥输送系统与污泥外运车(14)相连通,风机房(19)出风口分别与曝气微电解装置(6)和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7)的底部曝气装置相连通。
所述的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真空泵废水(1)依次连续进入调节池(2)、气浮隔油池(4)、曝气微电解装置(6)、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7)、沉淀池(8)、集水池(9)、高效过滤罐(10)、回用水储存池(11)、回用水水泵(16),实现处理后水的回用。
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浮隔油池(4)隔离的浮油和浮渣由池上部进入废油回收池(5),实现废物回用。
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集水池(9)的底部水出流分别与回用水储存池上半部(11)和通过提升水泵(15)进入高效过滤罐(10)上进水口相连接,高效过滤罐(10)的下出水口与回用水储存池上半部(11)相连通。
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废水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沉淀池(8)沉淀污泥进入污泥池(12),通过污泥回流泵(17)和污泥提升泵(18)分别进入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7)好氧生物处理系统和板框压滤机(13)污泥脱水系统,保证氧化池污泥浓度和减少剩余污泥排放体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改变了生产工艺产生的真空泵废水进入最终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的特点;处理后的真空泵废水能够循环回用至真空泵系统,节约水资源;采用曝气微电解有效改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创造有利条件;生物接触氧化池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可实现快速启动并达到处理效果;增加高效过滤罐保证回用水在不利条件时水质达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06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