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业务卸载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61162.8 | 申请日: | 2015-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9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郑侃;孟涵琳;龙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业务 卸载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云计算以及软件定义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业务卸载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节点(包括移动车辆、移动终端设备等)的性能不断改善。比如在通信性能方面,移动终端设备可通过设备对设备(Device-to-Device,D2D)技术通信;车辆可通过车辆对车辆(Vehicle-to-Vehicle,V2V)技术相互通信,并且车辆还可通过车辆对基础设施(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技术与路边无线接入单元进行通信。在感知性能方面,移动车辆和终端设备都装载了大量的传感器设备。在计算和存储方面,两者都配备了大容量存储和更快的处理器,尤其是车辆,已被称为车轮上的计算机。所有这些移动节点的资源都可以集中起来形成微云进行共享,从而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了降低移动节点云业务交互的端到端时延,部署分布式小云已成为业界较为认同的解决方案。小云可以是部署在无线接入点附近的小型计算机,通过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将服务带到用户身边,由这些小云组成的云网络被称为本地云。由于其强大的处理及存储能力,传统的集中式远端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云服务提供者。
通过三层云网络架构的部署,移动节点的性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于此同时,其服务体验也会有很大改善。然而,针对移动节点的“业务卸载”这一需求而言,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提出如何在三层云网络架构下实现业务卸载。
需要说明的是,业务卸载,是指将原本由移动节点实现的全部或部分应用卸载到云端执行。业务卸载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节省移动节点的能量消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卸载方法,用以提供一种适用于三层云网络架构的业务卸载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业务卸载系统,用以提供一种适用于三层云网络架构的业务卸载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业务卸载方法,包括:应用层设备接收移动节点发出的业务卸载请求;响应于所述业务卸载请求,根据辅助决策信息确定业务卸载策略;根据确定的业务卸载策略,控制控制层设备从所述移动节点上卸载业务。
一种业务卸载系统,包括应用层设备,其中:应用层设备,用于接收移动节点发出的业务卸载请求;响应于所述业务卸载请求,根据辅助决策信息确定业务卸载策略;根据确定的业务卸载策略,控制控制层设备从所述移动节点上卸载业务。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方案提出由应用层设备响应于业务卸载请求,确定业务卸载策略,并根据业务卸载策略控制控制层设备从移动节点上卸载业务,从而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三层云网络架构的业务卸载方案。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三层云网络架构的业务卸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业务卸载方法的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网络控制器通过南向接口和北向接口分别与数据层和应用层交互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卸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为了提供一种适用于三层云网络架构的业务卸载方案,本申请实施例1首先提供一种业务卸载方法。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应用层设备接收移动节点发出的业务卸载请求。
以下对步骤11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先介绍上述应用层设备所在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逻辑架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11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