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61891.3 | 申请日: | 2015-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7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盈方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3 | 代理人: | 周才淇;朱晓江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放电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及装置,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蓄电池的脉冲充电方法在对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时加剧了蓄电池的析气反应,缩短蓄电池的寿命并且影响充电的效果的缺陷。充放电方法的特点是充电周期内所需的正向充电脉冲和/或负向充电脉冲为等效脉冲;所述等效脉冲由至少两个窄脉冲构成,且相邻的两个窄脉冲之间包括时间间隔。通过等效脉冲对蓄电池进行快速充放电,能够有效减缓蓄电池的析气反应,并提高了充电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蓄电池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在汽车、通信、铁路、牵引等诸多领域都有应用。目前,蓄电池大多为铅酸蓄电池,这主要是由于铅酸蓄电池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电池容量大、跟随负荷输出特性好以及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虽然近年来蓄电池自身的技术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作为为其提供化成和能量再次补充的充电器的发展却非常缓慢,充电方法存在充放电时间过长等缺陷,快速充电技术至今仍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目前的蓄电池充电技术不能很好地满足蓄电池使用设备,例如电动车等设备的要求,这已成为影响蓄电池发展的瓶颈。
另外,自铅酸蓄电池问世以来,由于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所采用的充电方法大多均未能有效遵从蓄电池内部物理化学反应的规律,使整个充电过程存在着严重的过充电和析气等现象,导致充电效率低。
目前较为普遍的蓄电池充电器为三段式充电机,普通三段式充电机具有一定的对蓄电池充放电进行智能控制的功能,但其只涉及对充电时的电压和电流的控制,而忽略了对蓄电池充电十分重要的脉动成分的考虑。在面对电动车等设备的电池特征参数离散、串联格数多以及温度影响大等特点时,普通三段式充电机对蓄电池充放电的上述控制方法,导致蓄电池或多或少的存在过充、欠充、失水、硫化、失衡、热失控等结症。
另外,现有的蓄电池的脉冲充电模式,在充电周期内采用单一正向脉冲对蓄电池充电,在放电周期内采用单一负向脉冲对蓄电池进行放电,当正向脉冲的充电量大于负向脉冲的放电量时,整体表现为为从电网取电为蓄电池充电。相反,若正向脉冲的充电量小于负向脉冲的放电量时,整体表现为将蓄电池的电量输送到电网(即为蓄电池放电)。若需要对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就需要使用较大的充电电流,在现有的蓄电池的脉冲充电模式下使用较大的充电电流,将加剧蓄电池的析气反应,而使得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料大量脱落,缩短蓄电池的寿命,并且影响充电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脉冲充电方法在对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时,将加剧蓄电池的析气反应,而使得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料大量脱落,缩短蓄电池的寿命,并且影响充电的效果的缺陷,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及装置,通过脉冲对蓄电池进行快速充放电,并能够有效减缓蓄电池的析气反应。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所述充电周期内所需的正向充电脉冲和/或负向充电脉冲为等效脉冲;所述等效脉冲由至少两个窄脉冲构成,且相邻的两个窄脉冲之间包括时间间隔。
可选地,所述正向充电等效脉冲的窄脉冲全部为正向窄脉冲。
可选地,所述正向充电等效脉冲的窄脉冲包括正向窄脉冲和负向窄脉冲。
可选地,所述负向充电等效脉冲的窄脉冲全部为负向窄脉冲。
可选地,所述负向充电等效脉冲的窄脉冲包括正向窄脉冲和负向窄脉冲。
优选地,所述窄脉冲的形状为矩形、三角形或梯形。
优选地,所述时间间隔为由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的窄脉冲构成的等效时间间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的充放电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正向充电脉冲的脉冲充电单元和提供负向充电脉冲的脉冲放电单元,该装置可采用上述任意方案的充电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18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