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CO2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残留溶剂动力学快速测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66606.7 | 申请日: | 2015-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1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胡德栋;王琦;张守忠;段淑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万桂斌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co sub 脱除 热敏性 固体 药物 残留 溶剂 动力学 快速 测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除固体药物中残留溶剂的动力学测定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中残留溶剂动力学快速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残留溶剂的动力学研究还未开展,而进行动力学研究的关键是脱除残留溶剂装置。传统的旋转蒸发、真空冻干等溶残脱除方法采用的溶残脱除装置将温度控制在低温范围内虽能进行热敏性药物溶残脱除,但剩余溶残含量若要满足药物生产要求需要大量的脱除时间,不能满足较短时间内进行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经研究证实具有较好脱除热敏性药物溶残效果的高压CO2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溶残脱除,且脱除后溶残含量能够满足药物溶残含量要求。但高压CO2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残留溶剂的动力学测定是基于现有的超临界萃取装置,多采用单釜萃取,每次只能测量一个动力学数据,测试总时间为完成所有实验点所需的时间,完成动力学测定需要大量时间。所以急需一种高压CO2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中残留溶剂动力学快速测定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压CO2流体低温脱溶工艺,采用多级并联脱溶剂釜连续脱除,在添加了吸附剂的分离釜内通过减压和吸附共同作用脱除CO2中残留溶剂的动力学快速测定装置,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热敏性固体药物溶残动力学测定,实验所需总时间仅为最长实验点的实验时间。
所述的一种高压CO2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残留溶剂动力学快速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CO2气瓶(1),净化器(3),冷凝器(4),CO2泵(6),阀门(2、5、8),单向阀(7、10),加热器(9),脱溶剂釜(E1~En),调节釜(A),分离釜(12),背压阀(BP1~BPn、BPA),进气阀(Vi1~Vin、ViA),出气阀(V01~V0n、V0A),安全阀(13、Vs1~Vsn、VsA),排气阀(Ve1~Ven、VeA、11),三通阀(14),压力表(P1~Pn、PA),流量计(FM1~FMn、FMA、15),恒温水浴(16),换热泵(17);所述的n个脱溶剂釜(E1~En)与调节釜(A)为同时并联连接;所述的CO2气瓶(1)、净化器(3)、冷凝器(4)、CO2泵(6)、加热器(9)、并联的脱溶剂釜(E1~En)、调节釜(A)和分离釜(12)自左向右顺次连接;所述的CO2气瓶(1)和分离釜(12)出口管路均与净化器(3)相连接;所述的净化器(3)和脱溶剂釜(E1~En)之间设置冷凝器(4)和加热器(9),冷凝器(4)和加热器(9)之间设置CO2泵(6)。
所述并联的多个脱溶剂釜(E1~En)、调节釜(A)进出口管路均设置进气阀(Vi1~Vin、ViA),出气阀(V01~V0n、V0A);所述并联的多个脱溶剂釜(E1~En)、调节釜(A)均设置压力表(P1~Pn、PA)、安全阀(Vs1~Vsn、VsA);所述并联的多个脱溶剂釜(E1~En)、调节釜(A)在出口管路均设置背压阀(BP1~BPn、BPA)、流量计(FM1~FMn、FMA)。
所述的调节釜(A)为空釜,起到稳定调节流量的作用;所述的分离釜(12)内装有具有吸附分离作用的吸附剂,诸如硅胶、活性炭、分子筛、碳纤维等。
所述的并联脱溶剂釜(E1~En)、调节釜(A)出气口处采用背压阀(BP1~BPn、BPA)控制压力;所述的并联脱溶剂釜(E1~En)、调节釜(A)均通过恒温水浴(16)保持釜内温度中;所述的恒温水浴(16)通过换热泵(17)实现流体循环;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装置的有益效果:本装置适用于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可以连续处理热敏性固体药物,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热敏性固体药物溶残动力学测定,实验所需总时间仅为最长实验点的实验时间,动力学测定快速省时。
附图说明
图1为脱除热敏性固体药物残留溶剂动力学测定装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66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