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于排气歧管散热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68235.6 | 申请日: | 2015-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91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汪庭文;黄柳志;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P1/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郭受刚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于 排气 歧管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气歧管研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排气歧管散热的装置。
背景技术
排气歧管是与发动机气缸体相连的,将各缸的排气集中起来导入排气总管的,带有分歧的管路,对它的要求主要是,尽量减少排气阻力,并避免各缸之间相互干扰,排气过分集中时,各缸之间会产生相互干扰,也就是某缸排气时,正好碰到别的缸窜来的没有排净的废气,这样,就会增加排气的阻力,进而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解决的办法是,使各缸的排气尽量分开,每缸一个分支,或者两缸一个分支,并使每个分支尽量加长并成型—以减少不同管内的气体相互影响。
排气歧管是发动机工作条件最为恶劣的零件之一,工作过程中承受着从环境温度到近千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这样导致排气歧管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减少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排气歧管存在散热效果较差,导致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减少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排气歧管散热的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排气歧管存在散热效果较差,导致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减少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排气歧管散热装置设计合理,改善排气歧管的散热效果,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便于排气歧管散热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N个进气锥形罩,所述进气锥形罩两端均为开口状,所述进气锥形罩的进气口设有格网,N个软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N个进气锥形罩的出气口连接,所述N个软管的另一端与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主管的另一端位于外壳内,排气歧管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排气口,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所述N个软管表面分别设有真空吸盘,所述软管通过所述真空吸盘吸附在汽车的引擎盖下表面,所述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其中,所述进气锥形罩安装在汽车的引擎盖外表面。
其中,所述外壳内设有风扇,所述风扇与汽车的蓄电池连接。
其中,所述进气口的尺寸大于所述出气口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将便于排气歧管散热的装置设计为包括:N个进气锥形罩,所述进气锥形罩两端均为开口状,所述进气锥形罩的进气口设有格网,N个软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N个进气锥形罩的出气口连接,所述N个软管的另一端与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主管的另一端位于外壳内,排气歧管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排气口,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所述N个软管表面分别设有真空吸盘,所述软管通过所述真空吸盘吸附在汽车的引擎盖下表面的技术方案,即利用散热装置对排气歧管进行散热,避免长期高温工作导致损坏,进气锥形罩安装在引擎盖外面,当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风从进气锥形罩中进入,然后从软管进入主管,然后进入外壳内对排气歧管进行风吹散热,热风从排气管中排出,由于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一直有冷风从进气锥形罩进入,则可以一直对排气歧管进行冷却,利用车辆行驶产生的风进行散热,成本较低,且散热效果较好,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排气歧管存在散热效果较差,导致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减少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排气歧管散热装置设计合理,改善排气歧管的散热效果,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便于排气歧管散热的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其中,1-进气锥形罩,2-软管,3-主管,4-外壳,5-排气歧管,6-排气管,7-真空吸盘,8-引擎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排气歧管散热的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排气歧管存在散热效果较差,导致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减少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排气歧管散热装置设计合理,改善排气歧管的散热效果,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82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协调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B超加长简易穿刺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