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流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70496.1 | 申请日: | 2015-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9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卫政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生物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工艺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由宽流到窄流的多种流动形式变化中产生的流体物理特性以及各流层中产生的不同微生物群相结合的生物污水净化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生物污水处理是一个污水经过各种细菌、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新陈代谢,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污水的过程。
目前,广泛使用的的生物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活性污泥法、mbr法和生物膜法,这些方法虽然各有所长,但都没有从利用水流变化的自然物理力学特性以及所采用填料的自然生物及物理特性的角度为出发点,造成有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中产生大量污泥(二次污染);有的建造及运营成本偏高;有的工艺对运营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等缺点。
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生物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是利用不同体积密度污水处理介质(如火山岩、陶粒等)的排列变化,形成不同的间隙层,从而使水流产生从宽流到窄流的流速变化,并利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利的物理现象以及不同间隙层中产生的相应的微生物群来处理污水,最终到达净化污水的目的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适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技术,即高效的利用水流的自然物理力学特性又充分利用填料的生物及物理特性从而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低二次污染(污泥)、简单易行的污水生物净化处理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污水处理技术,更详细讲,涉及一种利用由不同体积密度污水处理填料(如火山岩、陶粒等)的排列形式变化形成的间隙变化而产生的水流(污水)由宽流到窄流的多种流动形式变化中的流体物理特性以及由不同体积密度污水处理介质层次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微生物群相结合的生物污水净化处理技术。
本发明具体实现方式是,前期经过过滤、沉淀等普通工艺处理过的污水通过配水池1上均匀分布的配水孔2流入变流复合生化处理池11,由于变流复合生化处理池11中的污水处理填料采用大颗粒填料3在底层,中颗粒填料4在中层,小颗粒填料5在上层的排列方式形成上层缝隙小,下层缝隙大,使得水流形成了上层快下层慢的流动特点即上层窄流下层宽流,流体力学中固形漂浮物在流体的流动中,总是由流速快的一侧向流速慢的一侧集中聚集,加上沉淀作用,于是水中的固形漂浮物向底部聚集,生成底部污泥层, 经过适当的时间底部自然形成活性污泥层,由于变流复合生化处理池11中的填料排列形式类似于半螺旋型见附图,使得进水是半螺旋向底部的,形成一个微型的回流,此时加上适当曝气配合就与底部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形成一段活性污泥法处理段。经过此过程处理后的污水到达中间段后,由于中上层填料的比表面积大,微生物附着力强,加上曝气作用使得固液气三相共存,溶解氧充沛,微生物大量繁殖,这些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作用与沿水流方向会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分级捕食作用共同形成主要的污水生化处理段。当污水到达后段的小颗粒填料5层时,由于该段的的小颗粒填料5排列紧密形成了近场粘性流体膜,对悬浮物有一个物理过滤作用,加上表层氧气丰富会生长大量立体结构的丝状菌网,以及小颗粒填料5,0.1mm到0.2mm的空隙结构本身就类似于一个微孔滤膜,最终在最后段对污水进行了一个生物、物理叠加的多重膜过滤。
附图所示为变流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其中(1)配水池(2)配水孔(3)大颗粒填料(4)中等颗粒填料(5)小颗粒填料(6)出水槽(7)集水池(8)水面(9)风机(10)曝气管(11)变流复合生化处理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卫政,未经李卫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04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