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1636.7 | 申请日: | 2015-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7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旺;管志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16 | 分类号: | E21B4/16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7107 | 代理人: | 罗文远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旋转 冲击 提速 装置 | ||
1.一种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定子外筒(1)、转子传动轴(2)、冲击蓄力弹簧(3)、主动齿形冲击锤(5)、被动冲击传动接头(6),定子外筒(1)内侧装有转子传动轴(2)、主动齿形冲击锤(5)和被动冲击传动接头(6),且转子传动轴(2)的下端与被动冲击传动接头(6)螺纹连接,转子传动轴(2)的中部与定子外筒(1)中部形成圆筒形空腔,空腔内安装冲击蓄力弹簧(3),冲击蓄力弹簧(3)的下端与主动齿形冲击锤(5)配合;所述的主动齿形冲击锤(5)的下端设有齿形曲面,且齿形曲面与被动冲击传动接头(6)上端的齿形曲面啮合在一起,在转子传动轴(2)的带动下被动冲击传动接头(6)相对主动齿形冲击锤(5)产生旋转运动,主动齿形冲击锤(5)和冲击蓄力弹簧(3)对被动冲击传动接头(6)产生轴向往复冲击,实现旋转和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定子外筒(1)的外部为一等直径圆柱面,内部从上到下依次为动力钻具外壳连接扣(101),传动轴支撑面(102),传动轴防脱端面(103),传动轴扶正面(104),弹簧支撑面(105),弹簧外筒(106),传扭面(107),旋转密封端面(108);动力钻具外壳连接扣(101)用于连接动力钻具外壳;传动轴支撑面(102)的直径小于动力钻具外壳连接扣(101)的小端直径,用于扶正转子传动轴(2),传动轴支撑面(102)上开有密封槽(109)用于安装密封;传动轴防脱端面(103)为一圆环面,其外径等于传动轴支撑面(102)内径,内径大于传动轴下端面(205)外径,用于防止转子传动轴(2)从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中滑脱;传动轴扶正面(104)直径大于传动轴下端面(205)外径,用于为转子传动轴(2)提供扶正支撑;弹簧支撑面(105)为一圆环面,其外径大于冲击蓄力弹簧(3)外径,内径小于冲击蓄力弹簧(3)内径且大于传动轴下端面(205)外径,用于为冲击蓄力弹簧(3)提供支撑;弹簧外筒(106)直径大于冲击蓄力弹簧(3)外径,其上的注油孔(8)和排气孔(4)与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外环空相连;传扭面(107)为扭矩传递结构;旋转密封端面(108)为圆柱面,其内径大于传扭面(107)外切圆直径,用于为定子外筒(1)与转子传动轴(2)提供密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传扭面(107)为扭矩传递结构,可以是花键、平键、六方或八方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子传动轴(2)外部上端为传动轴上端面(201),中端为传动轴防脱端面(204),下端为传动轴下端面(205),最底端为传动轴连接螺扣(206);传动轴上端面(201)为直径小于传动轴支撑面(102)直径的圆柱面,用于与传动轴支撑面(102)配合实现转子传动轴(2)居中扶正及密封;传动轴防脱端面(204)为圆环面,用于与传动轴防脱端面(103)配合实现转子传动轴(2)防脱落;传动轴下端面(205)为圆柱面,其直径小于冲击蓄力弹簧(3)的内径;传动轴连接螺扣(206)用于连接被动冲击传动接头(6);转子传动轴(2)内部上端为转子传动面(202),用于连接动力钻具转子,并传递扭矩;转子传动轴(2)内部下端为一通孔,用于为钻井液过流提供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子传动面(202)的形状可以是花键、平键、六方或八方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钻具旋转冲击提速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主动齿形冲击锤(5)顶部为冲击锤上端面(501),用于承受冲击蓄力弹簧(3)的周期性推力;主动齿形冲击锤(5)外部为冲击锤防旋端面(502),其形式可以是花键、平键、六方或八方形式,与传扭面(107)配合使用,用于实现主动齿形冲击锤(5)相对于定子外筒(1)周向静止、轴向运动;主动齿形冲击锤(5)内部为冲击锤内端面(503),其直径大于传动轴下端面(205)外径,为转子传动轴(2)提供穿过空间;主动齿形冲击锤(5)底端为冲击锤齿形曲面(504),冲击锤齿形曲面(504)沿主动齿形冲击锤(5)母线剖开后展开图形为锯齿状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163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连型真空隔热油管
- 下一篇:纳米光触媒窗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