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73922.7 | 申请日: | 2015-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9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董平川;邓兴梁;于红枫;张正红;董睿涛;杨书;吴子森;钟小葵;黎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天尧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盐 微观 流动 模拟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孔洞、裂缝发育的研究中,目前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孔、洞、缝微观流动研究的方法和认识较少,主要采用常规的驱替实验、压汞法等手段,很难精确,快速进行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下面对驱替实验、压汞法进行说明。
一、流动规律研究中的微观分析技术之一:驱替实验。
驱替实验是将岩心饱和盐水,然后装入岩芯夹持器,设置好流量,在所设置的流量下测定岩芯入口端的压力,并用量杯和秒表测其出口端流量;待压力表数据趋于稳定,出口流速稳定时,记录此时的压力和流量。此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是目前储层渗流规律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该分析方法的不足是:时间长,实验过程容易出现误差。具体如下:
1、驱替实验测定数据需要专业技术人士去判读,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经验依赖性大,仪器的精度会直接影响驱替结果的好坏;实际工作中,因操作人员、摄像参数设置等的不同,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差别;
2、测定时间长。由于碳酸盐岩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很强,做一组驱替实验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如出现差错,需要重新测定,同时,由于渗透率低,流量小,计量不准也会造成测试的误差;
3、驱替过程中,只能记录一些实时数据,时间和流量,不能实时动态的观察驱替的过程,反映不出真实的流体的流动规律。
二、储层研究中的微观分析技术之一:压汞法。
常规压汞法以毛细管束模型为基础,假设多孔介质由直径大小不同的毛细管束组成。将非润湿相的汞注入被抽空的岩样空间中去时,一定要克服岩石孔隙系统对汞的毛细管阻力。汞作为非润湿相,汞的注入过程中汞首先进入较大的孔隙喉道中;随着注入压力不断增加,汞即不断进入较小的孔隙。岩样的毛细管压力与孔径分布、孔隙体积分布、孔喉连通关系、孔隙度、渗透率及流体饱和度等都有关。因此,利用毛管曲线可以分析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孔喉分布及渗透率贡献率分布特征,探讨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分选系数等孔隙结构参数。
压汞法利用毛管曲线可以分析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孔喉分布及渗透率贡献率分布特征,但有其不足在于:
1、压汞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汞有毒,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2、压汞法得到的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一个平均参数,不能得到不同大小的孔喉的定量分布特征;
3、压汞实验时,汞的注入过程中会对原来的孔隙及其内部的粘土矿物等产生破坏,反映不出真实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注入压力越高,这种影响越大;
4、压汞实验时,只能记录一些实时数据,不能实时动态的观察驱替的过程,反映不出真实的流体的流动规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方法,用以快速并准确地进行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该方法包括:
读取碳酸盐岩的CT扫描图片;
对碳酸盐岩的CT扫描图片进行二值化处理,从二值化处理后的碳酸盐岩的CT扫描图片中读取碳酸盐岩中多孔介质的二值化图像;
根据所述多孔介质的二值化图像建立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
对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进行物理场初始化、内节点碰撞迁移及边界点处理;
根据处理后的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进行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
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孔介质的二值化图像建立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包括:将所述多孔介质的二值化图像的图片参数转换为格子波尔兹曼参数。
一个实施例中,对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进行物理场初始化,包括:对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进行密度和速度初始化。
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处理后的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进行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时,还包括:根据处理后的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计算碳酸盐岩的密度、速度和压力宏观量。
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孔介质的二值化图像建立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对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进行物理场初始化、内节点碰撞迁移及边界点处理;根据处理后的碳酸盐岩的物理模型,进行碳酸盐岩微观流动模拟,包括:
根据所述多孔介质的二值化图像建立碳酸盐岩的格子波尔兹曼物理模型;LBGK演化方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39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