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薄壁双层管冲击液压胀形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4630.5 | 申请日: | 2015-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5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伟;武敏建;李玉寒;黄承明;周荣秦;王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6/051 | 分类号: | B21D26/051;B21D26/047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周玉红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薄壁 双层 冲击 液压 方法 装置 | ||
1.金属薄壁双层管冲击液压胀形装置,包括位于压力机下模座上的由定位模架与安装在定位模架内的下模具构成的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模架包括滑动机构、下模架和上模架;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座、水平滑块、水平导柱和丝杆;滑座设置有燕尾槽,安置在下模座上,水平滑块通过燕尾形状的底座安置在滑座的燕尾槽中,水平滑块下部的螺孔配合着可以转动的丝杆,水平滑块上部安置用于封堵金属薄壁双层管的内管端口的水平导柱;水平滑块、水平导柱和丝杆构成一套滑动部件;两套滑动部件相对应地设置在滑座两端,用于封堵金属薄壁双层管的内管两端的端口,两套滑动部件中的两个丝杆的螺纹段相对,且为正反旋向螺纹,并通过螺纹套筒连接;
所述下模架安置在下模座上,位于滑动机构外围,滑动机构中的丝杆的非螺纹段穿出下模架两端之外,与丝杆驱动机构传动配合;
所述上模架安置在下模架上,成储液容器形状,下模具安置在储液容器的底部,滑动机构中的水平滑块位于上模架两端之外,水平滑块上的水平导柱穿过上模架的两端而与待加工的金属薄壁双层管轴线同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水平导柱设置楔形头部,其楔形头部后端与水平导柱整体有台阶,楔形头部后端与台阶处设置导液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一套滑动部件的水平导柱上或两套滑动部件的两个水平导柱上设置轴向通孔,以及连接这个通孔的T型管和安置在T型管上的压力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定位模架上设置用于监控的光电门组合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光电门组合装置设置在下模架上。
6.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胀形装置进行金属薄壁双层管冲击液压胀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下述步骤,
1)将液体注入上模架中;
2)将待加工的金属薄壁双层管安放在下模具上,使内管中以及内管与外管的夹层中充满液体;
3)启动压力机,使压力机上模座带动上模具下行,同时控制装置使丝杆驱动机构驱动丝杆转动带动水平滑块做水平移动,水平滑块上的水平导柱封堵金属薄壁双层管的内管端口而密封住双层管内管里面的液体;
4)压力机上模座带动上模具继续下行,使上、下模具闭合,金属薄壁双层管在其内外部冲击力作用下,实现液压胀形,达到内管塑性变形,外管弹性变形的效果;
5)压力机上模座带动上模具上行复位,同时控制装置使丝杆驱动机构驱动丝杆反转,使水平导柱反向移动离开金属薄壁双层管,即可取出加工好的金属薄壁双层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为轻质机油、乳化液和皂化油中的任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确保液面高出金属薄壁双层管整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调节光电门组合装置以实现胀性过程中的轴向补料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T型管人为地给内管里面补充液体以增加压强,确保冲击液压胀形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463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后下纵臂托架侧冲模具
- 下一篇:一种用于工件扭弯成型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