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E)-5-(羟基苯乙烯基)-1,3-二呋喃甲酸酚酯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510177126.0 | 申请日: | 2015-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8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任玉杰;金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307/68 | 分类号: | C07D307/68;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 苯乙烯 呋喃 甲酸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藜芦醇衍生物,具体来说是一种(E)-5-(羟基苯乙烯基)-1,3-二呋喃甲酸酚酯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体内,是植物体在紫外线照射、外来病菌入侵等不利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具有众多的药理作用,且具有毒性低,安全范围广的优点。已知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降血压、延缓衰老以及抗血栓的作用。近年发现白藜芦醇对多种实验肿瘤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包括对白血病、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和食道癌细胞等多种人类白藜芦醇可以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并诱导分化或凋亡。有相关文献报道白藜芦醇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IC50为44.7±0.06μM,对白血病HL60 细胞株IC50为5±0.9μM,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IC50为22.5±0.5μM以及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IC50为20.5±2.6μM。另有报道白藜芦醇对人大肠癌HT-29细胞有抑制作用,同时,白藜芦醇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及结肠癌SW480细胞系癌细胞,引起前列腺细胞PC-3凋亡。
综上所述,白藜芦醇不仅有直接的抑瘤作用,还具有抗诱变及免疫功能增强作用,同时具有低毒的特性。白藜芦醇化学名为 (E)-3,4′,5-三羟基-二苯乙烯。结构如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藜芦醇衍生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这种白藜芦醇衍生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藜芦醇衍生物,其结构式如I所示:
。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这种白藜芦醇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先称取白藜芦醇,将白藜芦醇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三乙胺中,所述的白藜芦醇、二氯甲烷和三乙胺的摩尔体积比为3~5mol: 20~40L: 1~2L,再称取2-呋喃甲酰氯加入反应容器中,室温搅拌反应1~2h,所述的白藜芦醇和2-呋喃甲酰氯的摩尔比为1~2: 2~4,反应物完全消失后,反应液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再用有机溶剂稀释,分别依次用稀盐酸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干燥过滤,再用有机相减压浓缩除去溶剂,残余物硅胶柱层析得化合物(E)-5-(羟基苯乙烯基)-1,3-二呋喃甲酸酚酯。
进一步的,所述的硅胶柱层析中的洗脱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混合物的体积比为3:2,所述的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混合物中,乙酸乙酯和石油醚为任意体积比。
进一步的,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
进一步的,所述的稀盐酸的浓度为0.1~3mol/L。
进一步的,采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
上述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一种白藜芦醇衍生物在制备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其技术进步是显著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白藜芦醇衍生物——(E)-5-(羟基苯乙烯基)-1,3-二呋喃甲酸酚酯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它对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值达到了42.7 μM,是潜在的抗乳腺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浓度与乳腺癌细胞MCF-7抑制率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E)-5-(羟基苯乙烯基)-1,3-二呋喃甲酸酚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于适量容积的圆底烧瓶中加入白藜芦醇0.684 g (3mmol),溶于20mL二氯甲烷和1mL三乙胺中,再加入2-呋喃甲酰氯0.783 g (6mmol),此反应混合物室温搅拌反应1.5h,薄层析检测反应物完全消失后,反应液减压浓缩除去大部分溶剂,再用乙酸乙酯稀释,依次用稀盐酸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有机相减压浓缩除去溶剂,残余物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2/1)得化合物(E)-5-(羟基苯乙烯基)-1,3-二呋喃甲酸酚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71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