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维设计的高面积效率二极管触发可控硅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7628.3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03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董树荣;郭维;钟雷;曾杰;王炜槐;俞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艾伦摩尔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7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二维 设计 面积 效率 二极管 触发 可控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二维设计的高面积效率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属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然界的静电放电(ESD)现象对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工业界,集成电路产品的失效37%都是由于遭受静电放电现象所引起的。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的密度越来越大,一方面由于二氧化硅膜的厚度越来越薄(从微米到纳米),器件承受的静电压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容易产生、积累静电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大量使用,使得集成电路受到静电放电破坏的几率大大增加。
静电放电现象的模式通常分为四种:HBM(人体放电模式),MM(机器放电模式),CDM(组件充电放电模式)以及电场感应模式(FIM)。而最常见也是工业界产品必须通过的两种静电放电模式是HBM和MM。当发生静电放电时,电荷通常从芯片的一只引脚流入而从另一只引脚流出,此时静电电荷产生的电流通常高达几个安培,在电荷输入引脚产生的电压高达几伏甚至几十伏。如果较大的ESD电流流入内部芯片则会造成内部芯片的损坏,同时,在输入引脚产生的高压也会造成内部器件发生栅氧击穿现象,从而导致电路失效。因此,为了防止内部芯片遭受ESD损伤,对芯片的每个引脚都要进行有效的ESD防护,对ESD电流进行泄放。
在集成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下,静电放电保护器件是处于关闭的状态,不会影响输入输出引脚上的电位。而在外部静电灌入集成电路而产生瞬间的高电压的时候,这个器件会开启导通,迅速的排放掉静电电流。
然而随着CMOS工艺制程的不断进步,器件尺寸不断减小,核心电路承受ESD能力大大降低,对于低压IC(集成电路)的ESD防护而言,一个有效的静电放电防护器件必须能够保证相对低的触发电压(不能高于被保护电路的栅氧击穿电压),相对高的维持电压(对电源防护而言,要高于电源电压以避免闩锁效应),提供较强的ESD保护能力(ESD鲁棒性),并占用有限的布局面积。为了避免闩锁风险,可以通过提高维持电流,提高维持电压来解决。因此在保证低触发电压的优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维持电压显得十分必要。
作为一种常用的ESD防护结构,可控硅被广泛的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I/O端口以及电源域的防护中。可控硅有着高鲁棒性、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但可控硅也有着开启速度慢,开启电压高,维持电压低等缺点,对集成电路输入输出端MOS管的栅极氧化层保护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40nm和28nm低压CMOS工艺下,内核电路的静电防护要求有很低的触发电压,ESD窗口非常窄,常规的低压触发可控硅已不满足要求。而传统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要达到符合要求的触发电压,需要串联个数较多的二极管,因此面积效率低。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二维设计的高面积效率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二维设计的高面积效率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包括P型衬底、N阱、P阱、P+注入区、N+注入区、金属、浅槽隔离、阴极、阳极,所述N阱包括第一N阱、第二N阱,所述P+注入区包括第一P+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所述N+注入区包括第一N+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第五N+注入区,所述P型衬底上沿横向依次设置有第一N阱、P阱、第二N阱;所述第一N阱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所述第一N阱和P阱上,沿纵向依次跨设第一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所述第一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互不相连,并用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P阱和第二N阱上,沿纵向依次跨设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所述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互不相连,并用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第二N阱上设置有第五N+注入区;所述第一P+注入区接入阳极,所述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第五N+注入区均接入阴极;所述第一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用金属相连接;所述第一P+注入区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第一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和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第三N+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和第五N+注入区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所述第五N+注入区和外部结构之间通过浅槽隔离进行隔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艾伦摩尔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艾伦摩尔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76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