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机械强度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79210.6 | 申请日: | 2015-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8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余柯涵;韦玮;陶云祥;谈晓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6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曹翠珍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 强度 三维 石墨 复合 电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机械强度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三维石墨烯材料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相比于二维石墨烯材料,可以更好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研究发现,当三维石墨烯的添加量为0.5%wt时,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可以达到100S/m,比同等条件下添加相同量的二维石墨烯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近6倍。同时,三维石墨烯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在弯折和拉伸的条件下电阻变化很小。当拉伸应变条件为50%时,电阻变化<20%;当应力释放后,又可以很快地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和电阻值。基于以上优点,使得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性能更加优良。
目前三维石墨烯材料普遍存在机械强度较差且易碎的问题,可承受压强一般小于3 KPa。随着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材料的机械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现在研究很多的穿戴式设备和便携式设备,对机械强度和韧性的要求要远高于以往大多设备和器械。
目前制备三维石墨烯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方法大多较为耗时,还原反应需要10小时以上时间,不仅反应周期长,而且也消耗了大量能量,为企业带来较大成本负担。
当前关于三维石墨烯材料及基于该材料的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液自组装法、界面自组装法、模板介导合成法。其中,溶液自组装法应用更为广泛,该法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高温、高压在反应釜中(一般反应温度在180℃),利用水分子在高温高压边界条件下的还原性,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种是使用普通还原剂还原,所用还原剂主要为水合肼或者碘化氢等剧毒刺激性化学药品。由于电化学活性材料的化学性质都较为活泼,因此需要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制备,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是不合适的,而且水合肼等试剂又有较大的毒性和刺激性,因此该种方法不适合规模化生产,也不适合长久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机械强度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反应时间短、条件温和、低毒、低污染、且价格低廉。
一种高机械强度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氧化石墨烯分散在水中,制成氧化石墨烯浓度为1~20mg/mL的分散液,调节溶液pH至8.0~14.0,得分散液A;
步骤2,在步骤1所得分散液A中加入过渡金属化合物,使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浓度为0.1~10mg/mL,调节溶液pH至8.0~14.0,得分散液B;
步骤3,在步骤2所得分散液B中加入含硫无机盐,使含硫无机盐的浓度为0.05~0.8mg/mL,调节溶液pH至8.0~14.0,得分散液C;
步骤4,将步骤3所得分散液C在35~100℃水浴中静置10~180min,过滤、水洗、干燥后,即得。
本发明选用过渡金属化合物作为氧化剂,不仅价廉易得,且还原性能良好,同时过渡金属化合物被还原后生成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是常见的电化学活性材料,储能性能良好。
本发明选用含硫无机盐作为还原剂,不仅价廉易得,且还原性能良好,同时含硫无机盐被氧化后生成的单质硫,可以作为电化学活性材料,增大材料的容量。
由于氧化石墨烯在低pH条件下会大大降低其分散性,故反应需要不断调节pH,保持其PH值在8.0~14.0。
该发明中反应的温度控制在35~100℃范围进行,低于或高于该温度,该反应将不能进行完全或变成别的反应。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过渡金属化合物为高锰酸钾、锰酸钾、高铁酸钾、氯化钴或其水合物、四氯化钛、四氯化钒、重铬酸钾、硝酸钪或其水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含硫无机盐包括硫化钠或其水合物、硫化钾或其水合物、硫化锂或其水合物、焦亚硫酸钠或其水合物、焦亚硫酸钾或其水合物、连二亚硫酸钠或其水合物、连二亚硫酸钾或其水合物、硫代硫酸钠或其水合物、硫代硫酸钾或其水合物、亚硫酸钠或其水合物、亚硫酸钾或其水合物、亚硫酸氢钠或其水合物、亚硫酸氢钾或其水合物、硫氢化钠或其水合物、硫氢化钾或其水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9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