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制装置、压缩成形装置以及压缩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1252.3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2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白泽贤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和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70/54 | 分类号: | B29C70/54;B29C3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压缩 成形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制装置、压缩成形装置以及压缩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2所述,作为压缩成形装置中的合模力的传递机构,以往以来使用有肘杆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压缩成形装置中,借助一对肘杆机构将伺服马达的合模力传递至可动台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82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600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22415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压缩成形装置中,在使用一对肘杆机构向可动台板传递合模力时,利用连接杆引导可动台板的移动。但是,由于在连接杆的引导部存在间隙,因此在可动台板上下移动时可能使可动台板产生倾斜。该倾斜成为发生合模力偏差的原因。但是,引导部的间隙必须确保为恒定量。
随着进行树脂成形的封装的大型化,使合模力均匀化这样的要求变高。在确保作为压缩成形装置的耐久性、可靠性的同时,并且抑制成本的过度增长并且抑制由成形模具的倾斜所导致的合模力的偏差成为课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合模力的偏差的模制装置、压缩成形装置以及压缩成形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模制装置用于利用树脂材料压缩成形嵌入构件,其中,该模制装置包括:成形模具,其具有上模和下模;上部固定盘,其用于固定上模;下部固定盘,其设于上部固定盘的下方;滑板,其以固定有下模的状态设置,并且设为能够相对于上部固定盘和下部固定盘沿上下方向移动;合模机构,其向成形模具施加所需的合模力;以及肘杆机构,其设于滑板的下方,向滑板传递合模机构的合模力。肘杆机构包括:第1连杆构件,其用于使滑板移动;第2连杆构件,其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下部固定盘的第1端、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1连杆构件的第2端;以及第3连杆构件,其用于将第2连杆构件和合模机构连结起来,在滑板的下方配置有至少三个肘杆机构。
在一实施方式的上述模制装置中,至少三个肘杆机构包括旋转轴线的方向彼此交叉的多个肘杆机构。
在一实施方式的上述模制装置中,在滑板的下方配置四个肘杆机构,四个肘杆机构配置在相对于彼此正交的两个轴对称的位置。
在一实施方式的上述模制装置中,还在下模与滑板之间具有多个测力传感器,该多个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合模力的分布。
本发明的压缩成形装置包括:模制单元,其包括上述的模制装置;装载机单元,其包括用于向模制单元的成形模具供给嵌入构件的装载机;以及卸载机单元,其包括用于自模制单元的成形模具中取出成形品的卸载机和用于收纳成形品的收纳部。
在本发明的压缩成形方法中,利用树脂材料压缩成形嵌入构件,其中,该压缩成形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向具有上模和下模的成形模具供给嵌入构件的工序;以及借助肘杆机构向用于固定下模的滑板传递合模机构的合模力、使滑板和下模朝向上模移动而成为合模状态的工序。成为合模状态的工序包括借助配置在上述滑板的下方的至少三个肘杆机构向滑板传递合模力的步骤。
在一实施方式的上述压缩成形方法中,至少三个肘杆机构包括旋转轴线的方向彼此交叉的多个肘杆机构。
在一实施方式的上述压缩成形方法中,成为合模状态的工序包括借助配置在滑板的下方的四个肘杆机构向滑板传递合模力的步骤,四个肘杆机构配置在相对于彼此正交的两个轴对称的位置。
一实施方式的上述压缩成形方法还包括利用多个配置在下模与滑板之间的测力传感器测量合模力的分布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通过配置至少三个肘杆机构,能够使滑板稳定而抑制滑板上下移动时的倾斜。其结果,能够使压缩成形所使用的模制装置的合模力更加均匀地分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模制装置的压缩成形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缩成形装置中的增设了模制单元的状态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模制装置(开模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模制装置(合模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模制装置中的肘杆机构的构造(开模状态)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和株式会社,未经东和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12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强网格全氟离子膜的成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快速彩色3D打印装置